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1923年1月,列宁在著名论文《论合作制》中提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这个论断。这种“根本改变”,是列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发展过程,认为列宁在1921年以前主张采用共耕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文章比较了合作制与共耕制的异同,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合作制不仅保证了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而且能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列宁改变原来的设想而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原因。文章还指出了苏联1929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不是列宁晚年倡导的合作制战略,而是被列宁认为“也起了不好作用”的共耕制;集体农庄也不是列宁所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合作制思想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列宁“政治遗嘱”的《论合作制》等几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是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财富。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制道路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是这几篇文章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两个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通过建立合作社的形式指…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5.
联产承包经营的出现和发展,是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生产关系下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到“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便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取消了农民独立自主权利,因而改变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性质。联产承包制度的出现,恢复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合作制的基本特征,简单说,它有以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读了许经勇教授的《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原载《理论探讨》1991年第2期)一文后,很受教益,尤其是该文对列宁合作制思想进行分阶段分析的方法,颇具匠心。但掩卷深思,总感到美中不足,该文虽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历程,有些地方也作了评述,但对于列宁在《论合作制》这部光辉篇章中所蕴藏  相似文献   

7.
《瞭望》周刊连载《小城镇,大问题》一文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费孝通教授最近写信给《新华日报》“小城镇建设探讨”专栏编辑,就农村商品流通渠道问题发表了见解: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应相应地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农用运输汽车扩大“乡脚”,促进农村经济起飞;破除汽车厂为农村服务的障碍;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又回过头来促进农业;资本主义是“大鱼吃小鱼”,社会主义是“大鱼帮小鱼”、“小鱼帮大鱼”,形成“大小相辅相促”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实践、认识、反复探索。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也是如此。1923年1月,列宁在晚年的著作《论合作制》一文,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工作重心转移,对商业、合作社性质看法的改变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个根本改变就有力地说明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有个不断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最后五篇文章之一《论合作制》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在我们看来,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括号里的话略去——引者)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里所说“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究竟指的什么?这是迄今为止理论界仍在争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指列宁根本改变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并没有改变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改变的只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看法。显然,如何理解这句话并不是无关宏旨的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是与他们创立自己的革命理论同时开始的。1844年4—8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是这篇著作当时没有发表。1845年秋天,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中第一次公开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反克利盖的通告》、《驳卡尔·格律恩》、《德国的制宪问题》、《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22,(3):62-64
<正>多项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密集发布补短板、强弱项成为重点农业农村部连续密集发布了7项行业“十四五”规划,聚焦种植业、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农药产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从这些已经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内容来看,补短板、强弱项成为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近期,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等重点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2.
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政党从政模式,即政党政治的实现方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13.
高升 《民主》1999,(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相当长时间里,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入了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的人借口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反对四个坚持,大肆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他们提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会逐渐产生社会主义因素”,诸如在所有制方面的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及股权分散化;分配领域中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人不同程度的参加企业管理等等,都冠以“社会主义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自然历史过程”。按照他们的说法,在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就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八个“一号文件”《经济日报》2006年2月23日报道,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居于何种地位7这个问题过去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一样,也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资本论》的问世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走上成熟的标志。正如恩格斯在评述《资本论》时所说的:它为“社会主义的意图”奠定了“科学基础”,“任何人,不管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问世了。“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是由靳辉明、周新城、顾海良三位教授主编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它包括六本书:《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世纪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越南、古巴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这是一套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历史、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理论专著。丛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总体上对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和分析了社会主义在各个…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来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行动农业”尚待持之以恒文大会拜读《望》周刊今年第15期“时事杂谈”栏文章《“口号农业”可以休矣》,深有同感,良多共识。但同感与共识,尚不足令人放。C。甚至,隐隐还有几丝担心:“口号农业”的确“可以休矣”,但“口号农业”“休矣”之后,并非必然是“行动...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农业合作化?什么是农业集体化?它们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些问题,对我们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正确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业合作经济,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从农业合作化与农业集体化发生的时间看,二者是有区别的。作为反对资本剥削武器出现的合作社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就已出现了。十九世纪初,在西欧,甚至北美,合作社运动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说:“在英国,合作制的种子是由罗伯特·欧文播下的。”欧文带领一帮人先后在西欧和北美作了许多试验,结果都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