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绿林 《学理论》2009,(12):72-73
十七大的胜利闭幕对政治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本文从政治文化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互动关系出发,找出适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政治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政治文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主要表现为认知和态度障碍、制度建设障碍、政治参与障碍以及公民素质障碍。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批判和整合,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完善农村政治社会化渠道等,努力培养与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文化革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建设,而且必须认真进行政治文化的革新。为此,必须清除我国封建政治文化残余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消极影响,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化的有益成果,努力建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其对社会思潮强有力的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贯彻落实重庆实践“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价值指归.由此,在哲学视域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图谱和实践路径,必须从理论建设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坚持理论指导性和实践针对性相结合,开拓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自觉践行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标准.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存在缺失.医学院校的领导进一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教育,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大学生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农民对国家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和民生——国家三者有机统一的结合体.中国真正开启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之后,农民政治认同的类型几经变迁.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处于历史跨越时期,这预示着农民政治认同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0.
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这一建设和建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其背后所存在的多元文化背景,即现代化历程中所出现的多元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大众媒介化背景下的文化娱乐消费主义,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间的不断冲突。因此,只有直面和反思这些文化背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理念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三个依据",即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共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贯彻"三个理念",即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爱国主义理念和追求和谐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更多地从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向实践建设转变、必须更多地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价值评价向行为准则转变、必须更多地从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规则规范向行为示范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市场经济道德的意涵,又带有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性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实现保障,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奕伯 《学理论》2012,(17):267-268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元化和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陕西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持续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理论将日益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邹庆国 《学理论》2008,(11):53-55
构建和谐哈尔滨,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作为行动指南。而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设计和谐哈尔滨的标尺,支撑哈尔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5.
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骏 《理论探索》2007,(4):13-15
我们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中华民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向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与我国的多元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把全党全社会的思想统一起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把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增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凸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心,务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基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发功能,把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激发出来,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龚文静 《学理论》2013,(22):205-206
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建构。部分高职大学生文化的自发状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对流行文化的盲动、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淡化等,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认为必须在爱国、敬业中实现文化的自信、在自由平等中实现文化的自主,在文明、和谐中实现文化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黄桂英 《理论探讨》2012,(4):139-141
建设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任务的提出,对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提出者、领导者、宣传者、示范者,党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必须肩负起重任,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真意义在于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其方法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从实践论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部分内容自成体系,起着"生成"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念"的作用,其在文化建构中处于文化"原精神"的地位并发挥着为当代中国文化铸塑"灵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文化行为发生谈儒学的政治功用.依照文化行为产生的背后推动力,设计出"文化行为发生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推论儒学属于"文化自觉"行为.进一步对儒学在政治目标理念的确立、政治系统设计和政治生态位方面进行文化行为意义上的分析和诠释,并与现代国家管理和政治行为进行比较,以此证明儒学的政治功用及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