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彭儒出生于1913年3月,现在已经95岁高龄,历经战争洗礼的彭儒,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然硬朗,她是当今唯一还健在的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女战士,今年是湘南起义爆发80周年、井冈山会师80周年,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亲历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彭儒老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老人为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光辉历程吧!  相似文献   

2.
谢水军  曾昭仁 《湘潮》2016,(4):313-316
2010年10月5日,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最后一位老红军彭儒离世了,她的逝世,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人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向这位"井冈山的红杜鹃"挥泪告别,时至今日,人们的怀念之情日久愈深。彭儒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湘南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彭家将"的杰出女将、中国工农红军中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我党纪律检查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彭儒一生的98个春秋,见证了"朱毛会师"后的  相似文献   

3.
她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她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中最后一位辞世的。她亲历了"朱毛会师",参加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她的名字,叫彭儒。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12)
正长征一走一留中央红军长征前,拟定了一份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名单,这份名单共有32人。在这份32个人的名单中,就有我母亲彭儒。那时,母亲正在长胜县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苏区中央局派了一名交通员到长胜县通知母亲,叫她马上返回瑞金,随部队行动。她回到瑞金时,看到许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收拾东西。后来看见吴仲廉,她告诉我母亲: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22日是"湘南起义"爆发80周年纪念日,前不久,笔者采访了当年曾经参加过湘南起义的老红军、95岁高龄的彭儒老人。彭儒出生于1913年3月,到2008年已经95岁。虽已95岁高龄,但历经战争洗礼的彭儒身体依然硬朗。95年是一段历史,它记录着这位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记录着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7,(10)
正火热的潇湘大地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热血儿女在壮阔的革命事业中前赴后继。彭儒出生在这片热土上,在革命思想的浇灌中成长。从"彭家将"里最小的女将、红军中最早的女战士,到新中国党的纪检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在其一生的奋斗征途中,彭儒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家国理想。早年经历培育了革命理想的种子1913年,彭儒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开明的乡绅家庭。她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做过宜章县议  相似文献   

7.
<正>在农九师一六八团四连,有这么一位母亲——她用心浇灌自己的良田,用爱哺育自家的羊只,用情关爱孩子和家人,用光照亮别人的心房。虽然她曾经是位贫困的母亲,但意志和精神却从未贫困,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信念支持,才使得她走出贫困的黑暗,迈向了明媚的春天。她就是四连家喻户晓的张慧文。2008年前,张慧文的家庭情况很糟糕,承包土地连年亏损,家里还有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8.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9.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10.
晓农 《党史博采》2007,(9):41-45
当时光在岁月的嬗变中过去了80用年之后,参加过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人们,无论是朱毛红军的将士,还是地方上的工农兵苏维埃干部、赤卫队员,健在者已经非常之少了。至今为止,井冈山红军中的健在者全国只有三位。他(她)们是肖克、杜修经和彭儒。而前两位还是同为一百岁的寿星。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遥忆当年的峥嵘岁月,历史的册页中依然留下了两位百岁寿星投身井冈山斗争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冯学娟 《党风建设》2002,(8):16-16,15
“让顾客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就是在药店当了近10年营业员的贺颖朴实而坚定的人生信念,也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做支撑,贺颖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她的真诚服务,迎送着每一位顾客。  相似文献   

12.
庐陵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注重民族气节,忠贞爱国的信念是这种文化的精髓。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区域,有一批深受忠贞爱国思想影响的先进分子,他们把庐陵文化中的匡时救弊、齐家治国的元素,与解放普天下穷苦工农的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这对井冈山军民百折不挠革命勇气与坚定信念的产生起到了精神上的濡染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12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首任江西省委书记际正人诞辰100周年。作为井冈山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陈正人创建了中共逆川组织,参与领导了名震海内外的“万安暴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毛译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高度评价他是井冈山的知识分子代表。作为际正人的妻子,彭儒丝毫不比丈夫逊色。这位依然健在的95岁高龄的革命老人,拥有四项非凡的“记录”:中纪委唯一健在的大革命时期的女同志;唯一健在的井冈山时期女红军;红军“彭家将”中唯一健在的女将;“朱毛会师”中唯一健在的女战士。他们一个跟随毛译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个跟随朱德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朱毛井冈会师,正是在井冈山上,他们结成了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革命夫妇。  相似文献   

14.
穿过没有围墙的广场,走进门头沟区医院,进入综合大楼,映入眼帘的是蓝色和浅黄色调的门诊大厅、工作人员盈盈的笑脸、咨询台上摆放的鲜花……一种温馨而又安静的感觉迎面而来。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到这是一所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医院。"这在以前都不敢去想,家门口会有这样好的医院。"3月22日,一位带母亲看完病的李先生欣喜地对笔者说,"现在不用再去市里的医院  相似文献   

15.
1964年4月11日下午,革命圣地井冈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参观团,叫做"政协文史专员参观团".团长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当大客车一进入茨坪时,溥仪兴奋地观望着这大山深处矗立的一幢幢高楼大厦.他激动地大声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过去我不太理解毛主席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去,而偏偏选择井冈山做革命根据地,现在,我理解了."随行的一位专员便好奇地问道:"那你给我们说说看,你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溥仪便仿佛如有所悟地指着窗外的宾馆、招待所说:"你们看,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的房子可以供红军使用."听他这样一说,陪同参观的一位吉安地区领导马上解释道:"这些高楼大厦是解放后才修建起来,供中外宾客来参观时用的.过去这里是穷山沟,只有几座用土砖垒起来的平房,大部分是茅草屋,条件非常艰苦."  相似文献   

16.
革命老区福建上杭县,有三位名字都叫"细妹"的英雄母亲。一位叫江细妹,是抗日名将廖海涛的母亲;一位叫何细妹,是开国将军刘永生和老红军刘永辉的母亲;第三位也叫何细妹,是1951年8月中央访问团来上杭时,以烈、军属双重身份当选为上杭老区出席北京国庆观礼的三名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万强 《党史文苑》2011,(4):11-14
信仰问题,事关人之思想灵魂,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党的指导思想。由于历史变革、社会转型,部分人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需要在新的实践、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反思、发展和巩固。从"知""情"和"意"三个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科学的信仰。井冈山革命斗争过程是共产党人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从"知""情""意"三方面解读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对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22日是“湘南起义”爆发80周年纪念日,前不久,笔者采访了当年曾经参加过湘南起义的老红军、95岁高龄的彭儒老人。彭儒出生于1913年3月,到2008年已经95岁。虽已95岁高龄,但历经战争洗礼的彭儒身体依然硬朗。95年是一段历史,它记录着这位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记录着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人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虽然中外都有"代沟"这个东西,但好像没有一种代沟比中国"60后"和"70后"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代沟更深。依我看,这是一条世界顶级水平的代沟。一位经常坐飞机出差的中国朋友想让一直坐火车硬座的母亲更舒适地回老家一趟,就对她说:"我有里程兑换的免费机票,这个月不用就作废了,要不你坐飞机回老家一趟?"结果他母亲不仅不回去,还担心"浪费"儿子的"免费"机  相似文献   

20.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在农六师一○三团中学,有这样一位女生,母亲因患癌症于3年前去世,狠心的父亲抛家弃子,离家出走,没有给女儿留下半分钱。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在内地靠打工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