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加强民事检察监督工作,不仅需要上级检察机关的统筹与指导,更需要基层检察机关发挥托底和落实作用。进入新时代,基层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存在监督宽度不够、监督力度不大、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监督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通过创新“刑民一体”工作机制、深化数字检察办案模式、优化检察听证、检察和解等履职方式,多维度拓宽监督线索、增强监督力度、解决监督堵点,着力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质效。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由于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制发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质量不高,相关法律法规未规定被建议单位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后果及责任,检察建议落实效果往往不佳。实践中,最高检已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和检察建议内容提高其质量,各地亦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建议借鉴刑事再审抗诉启动程序,根据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特点进一步进行路径优化,在流程方面,将下级检察机关治理效果不佳的检察建议提级到上一级检察机关“类诉讼化”办理;在内容方面,与其他具有专业性的单位沟通函询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书中的“问题”部分、与行政机关沟通协调“建议”部分,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的质效。  相似文献   

3.
祝志军 《法制与社会》2011,(28):163-163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自身也存在监督与制约,而并非只监督别人,却不受别人监督。进一步完善检察权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与制约,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的发挥检察职能,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检察学研究中的主流一元论把检察制度统一于法律监督,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二元论一定意义上又具有否认法律监督的倾向。而从监督和制约来透视中国检察权之争,则应超越传统的“一元”和“二元”之争。中国检察权包含法律监督和刑事追诉两大权能,法律监督和刑事追诉统一于检察权,但又在检察权下适度分离。其体现了监督和制约的内在特点,也是完善中国检察制度,优化检察机关职能配置,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原则和党的十七大“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检察解释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枫  莫舟强 《河北法学》2001,19(1):49-52
揭示检察解释与检察权的关系,认为检察解释是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方式,因此检察解释的主体是全体检察机关而不仅仅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由于检察权的性质不是司法权而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力(法律监督权),因此,检察机关对实体法的解释也只具有程序性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非诉讼监督形式,是检察机关根据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犯罪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结合办案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责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赞 《天津检察》2010,(2):26-29
在现有民事行政抗诉制度框架内,上抗模式引发了司法资源与抗诉权力资源配置的冲突,导致各级检察机关民行办案工作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倒三角”形态,反映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模式的一些制度困惑,制约了民事行政检察进一步发展。改造上抗模式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模式激活基层检察机关的办案优势,减轻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负担,是解决民行工作“倒三角”问题的有益思考,也代表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晓涛 《人民检察》2023,(20):78-79
<正>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落实,关涉检察公益诉讼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检察建议预设功能的发挥。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制发的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落实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此,应通过健全配套机制,明确落实主体、标准等方式,更好实现诉前保护公益的目标。一、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落实的制约因素诉前检察建议肩负的使命是在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的最佳状态。然而,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当前检察执法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检察领导体制不科学、法治不健全、司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因此,本文试就改善检察执行环境,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谢君 《法制与社会》2011,(26):178-179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理论及实践的诸多原因,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本文就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着手,寻找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完善之道,以期刑、民、行诉讼检察监督均衡发展,推进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检察资讯     
《中国检察官》2007,(2):78-80
中纪委全会要求促党务公开,加强新闻舆论等监督;王振川要求:检察机关要从六个方面重点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贾春旺指出:从五个方面认真抓好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罗干强调: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狠抓综治工作落实;何勇强调:把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贾春旺强调:学习检察英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相似文献   

12.
检察监督线索是检察机关监督办案的源头,对于检察机关全面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对检察监督线索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渠道不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北京市检察机关通过深入研究检察权运行规律,厘清了检察监督线索与监督办案之间的基本逻辑和原则,通过开展检察监督线索集中统一管理实践,推动了首都检察监督办案的全面发力和量效齐升,成为深化检察办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民事检察跟进监督工作机制是实现精准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检察监督刚性、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的具体抓手。跟进监督的性质决定其只能由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且监督标准理应更为严格,须坚持法定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在完善民事检察跟进监督机制的探索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优化监督办案一体化机制,从立法层面保障监督刚性,并坚持共赢式监督,将积极沟通、督促落实作为前置程序,同时争取外部的支持配合健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理论依据1.契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是对法律实施中严重违反法律的情况进行察看并牵制、制约,包括对三大诉讼的监督。法律监督具有外部性、专门性、强制性、中立性、效力的程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刑事检察职权需要规训,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就是相应规训的实践探索,是检察机关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问题的实践探索,是通过程序、技术、检察一体、内部审批、业绩考核等实现对检察权行使的规训.但是现有监督制约机制在实现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存在弱化程序法定的现象.从改革角度,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应当促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功能的行使,据此建立检察事务分配制度、检察指令书面化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论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完善于同良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机制,是检察机关对自己直接受理和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实行侦查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分离,分别由侦查部门和刑检部门办理,而进行自我监督的工作制度.它完善了人民检察制度,对于正确行使检察权,保证自侦案件的...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构是检察机关实现检察权能的具体载体.也是管理检察人员的职能部门。按照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机构包括人民检察院的设置和人民检察院内部机构设置。检察机构设置对于检察机关公正、高效行使检察权,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本着保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原则和目的,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权配置上,先后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获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检察机构设置仍不够科学,检察职能配置仍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18.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完善内部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刑事申诉案件,对检察活动、审判活动和侦查活动实行有效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新时期检察机关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指明了方向。检察公益诉讼从试点至今经过八年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司法实务,都为该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制度发展完善的时机已基本成熟。未来,建议推动出台检察公益诉讼法;健全检察公益诉讼司法制度;积极稳妥拓展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优化公益诉讼流程及诉权运行,合理分流案件,推动诉讼有序衔接;完善诉前检察监督规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民事和行政诉讼领域实行检察抗诉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宪政需求和现实意义。我国现行检察机关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难以履行监督审判权的职责;对自行发现的错误裁判案件,启动再审抗诉程序缺乏制度保障;依申请启动的抗诉程序,检察抗诉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抗诉案件再审的审级,降低了检察监督的地位。改革和完善检察抗诉制度应对抗诉权的具体行使手段、程序及抗诉层级进行完善,并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