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年代中前期,中国军阀割据,苏联支持其中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西北王”冯玉祥,二是南方国民党的孙中山、蒋介石。就实力而言,孙、蒋远不如冯。因此,他们一方面拉拢冯玉祥,一方面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冯玉祥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这个大背景下,苏联接纳国民党要员的子女去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留学。1925年10月,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女冯弗能等20人从海参成坐火车进入莫斯科。当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那时时尚早婚。1926年,蒋经国、冯弗能喜结连理。苏共以蒋介石为友,认为他实行三民主义之后必将在中国…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5):121-122
遇传奇,亦传奇 聂绀弩,湖北京山人。1924年,聂绀弩回国考上黄埔军校第二期,当了蒋介石与周恩来的学生,结识了彭湃及终身好友钟敬文。不久,他考上莫斯科中山大学,到苏联读书,同学里有蒋经国、谷正纲、郑介民等,包括后来的国民党大特务康泽。1927年聂绀弩回国,  相似文献   

3.
1924年,为取得北伐胜利,孙中山接受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的意见,决定改组国民党,推行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一面大胆接纳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则创办学校和讲习班培养人才,同时选拔一批青年学生赴苏留学。1925年,从国民党要员子女中选拔出50人赴苏留学,这些人和从全国选拔出的300人,先后渡海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其中便有15岁的蒋经国。和蒋经国同船的学生共90人,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张锡瑗,一年后她成了邓希贤(邓小平)的爱人。还有一位安徽青年是原名陈绍禹的王明。蒋经国此去便是13年!19…  相似文献   

4.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主席,三年后又成为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蒋经国作风务实,常深入民间,头脑也清醒,他上台后推出所谓“政治革新”,大力反腐倡廉,任用新人,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对社会矛盾采取相对温和的解决办法,并明确提出以“一步一步来”的渐进方式向民主与法制过渡。蒋经国生活朴素,深恶腐败,他要求自己的子女不得经商,规定各行政部门停建办公用房、严禁公款吃请、官员不得出入娱乐场所,并派警察到这些地方去检查。他还亲自过问一批经济犯罪的大案要案处理,惩办了“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高雄市长”杨金虎等人…  相似文献   

5.
工作调动,坏事变好事 1944年春,蒋介石召见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兼顾问事务处处长、立法院立委、陆军大学教授的屈武。蒋介石说:“今天找你来,要告诉你,我已决定派你到陕西去担任建设厅长。”屈武不愿意离开重庆,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说:“这是命令!”无奈。屈武找挚友蒋经国。蒋经国说:“老兄,不行啦!有人在委座面前告发了你,说你同共产党暗地勾结,并与苏  相似文献   

6.
文摘与信息     
蒋氏父子在台湾(上、下) 本书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为主线,全面展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湾40年的政治活动与生活。表现了国民党上层的权力斗争,为实现蒋家一统,清除异己,大批元老重臣被打入冷宫。详细描绘了台湾40年来,从混乱走向稳定,再趋动荡的历史。记录了全面改造、重建国民党,集兵保台,开展土地改革和发展经济的新战略以及台湾经济是如何起飞的。李松林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3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7.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与蒋介石仅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位女速记员正埋头记录着蒋介石的讲话。这位年轻的女速记员,就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中央的红色情报员、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近日,笔者有幸见到沈安朔15的女儿,聆听她讲述母亲的“潜伏”故事……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的自辩──国民党为什么会败在共产党手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与蒋经国》一书,是根据美国学者易劳逸所著的《毁灭的种子》一书翻译而成的。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和调查局档案所藏的大量国民党自已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对我们研...  相似文献   

9.
<正>与"少年继母"游学上海1921年,蒋介石母亲去世,当时,尽管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华南军事局势吃紧,蒋介石却遵奉古礼服丧,在溪口守丧数个月之久。蒋介石把母亲安葬之后,与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亦正式离异。蒋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重庆举行正式谈判,共同商讨和平建国之方针大计。 在重庆期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除参加谈判外,大部分时间用于拜访各界人士,广交朋友。甚至连一贯以反共顽固派著称的陈立夫、戴季陶等人,毛泽东也以礼相待,与之坦诚交谈。 陈立夫,陈果夫之弟。陈立夫与陈果夫创建中统,死心踏地地效忠蒋介石,拥戴蒋为国民党的唯一领袖。陈立夫掌握的中统,不仅在国民党内排斥异己,打击其他派系,而且尤其仇视共产党和工农运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纳张群等人的意见,企图通过政治谈判来迫使中共屈  相似文献   

11.
龙在宇 《廉政瞭望》2014,(24):24-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是国内知名的民国史研究学者。近年来.他数次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蒋介石日记,并出版多本专著,引起巨大反响。 对于发生在1948年夏秋之交的蒋经国上海“打虎”,以及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时期的反腐运动,杨天石先生有着深入的研究。谈及那段历史,杨天石告诉廉政嘹望记者:“贪腐可以亡政,信然。”  相似文献   

12.
启胜 《党建文汇》2008,(6):42-42
1947年5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山东蒙阴、临沂之间孟良崮山地,被人民解放军所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国民政府为之震动,国民党高层将领闻之色变,一些人对国民党的前途感到担忧。  相似文献   

13.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那时,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1975年,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对岸,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始主政大陆。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一生用尽计谋,在收买人心方面也有一套。 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节。凡是少将以上的官长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四菜一汤,简朴之极,作陪的往往是蒋经国,不请别的陪客显得更加亲热。  相似文献   

15.
1971年底,蒋介石决定将儿子蒋经国接班之事列入议事日程。蒋介石首先召见了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上将,告诉他说,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实质上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还指示王升去找台湾省议会议长谢东闵写一封举荐信给党中央,使大家都感到蒋经国当“院长”是人心所向。王升找人以谢东闵的名义草拟了一封举荐信,谢让他的秘书抄了一遍,盖上自己的印章。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人所共知蒋介石有两个“宠儿”: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康泽,在国民党内被称“康戴二公”。为什么有如此“封尊”呢?盖因康戴二人是蒋的情报耳目。戴笠主要是搞外部情报,而康泽专事国民党内部情报,二人都要及时向蒋密告。当时,任何人要见蒋介石都必须先在侍从室登记,然后再由侍从室向蒋介石报告,蒋想见才见,不想见就不见。但“康戴二公”例外,他们见蒋不受限制,随时可见,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单独在一起时,他们二人也可以闯入。作为国民党的情报头目,戴笠早已是广为人知,但康泽的情况世人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从一介山野村夫到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短短十余年间蒋介石便跃升至国民党政坛顶峰,速度之快让人刮目。此后,作为国民党首脑人物,攀踞国民党政治舞台近半个世纪之久,无人可与其比肩。当然,蒋介石的专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残酷的政坛角逐和斗争使其经历了几次沉浮。在蒋介石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每一次下野,尽管都是一次以进为退的策略行动,但其狭隘自私、睚眦必报的心理,使其在每一次下野前后,都要找替罪羊或发泄积愤或杀鸡儆猴:1927年下野,杀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931年下野,杀国民党著名左派领袖邓演达;1949年下野,杀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疯狂侵略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至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蒋经国毅然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战。1939年春,他临危受命,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元宵节,广东梅州老乡聚会,我见到老战友李逢蕊,四目相视、两人均已白发苍苍,感时光之消逝,叹革命之艰辛,话题转到解放初期的剿匪、反霸斗争。1949年,李君任武平团委书记,1950年担任城关七坊村土改工作队长,当时武平县留有不少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他们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到处杀害我基层干部,群众恨之入骨。  相似文献   

20.
言声 《学习导报》2008,(7):63-63
“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反复捧读这封信,真可谓句句诤言诫语,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