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州动海县城东部27公里处,有个哈尼族聚居的山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去年秋末冬初,我先后6次踏进格朗和乡调查,所见所闻,深感格朗和这地方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个幸福、吉祥的哈尼山乡。一哈尼族自古住山上/过去搞刀耕火种/种一山收一箩/哈尼族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哈尼族今天还住山上/现在实行科学种田/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谷物/罐里,盛满了白花花的油——哈尼歌谣节录这歌,唱出了哈尼族往昔的辛酸;这歌,唱出了哈尼族今天的幸福与欢乐。格朗和是我的故乡。传说古代这个…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中旬至2013年1月28日,以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芒旧新寨为核心的哈尼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努力完成了一次对他们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移风易俗活动。蹼趾男婴降生哈尼"庇玛"家庭2012年6月4日,孟连县的一个哈尼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其父叫李克(哈尼族),其母叫李建红(拉祜族),两人都是受过初中教育的80后。男婴的爷爷叫李爬,是芒信镇海东村芒旧新寨的"庇玛",可以说是哈尼族中的"神职人员"。哈尼族有句俗语:"没有庇玛不行,没有铁匠也不行",  相似文献   

5.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6.
阿里边防工作站驻守在云南省南部边境线上,距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城105公里,离孟连傣族拉祜族尼族自治县县城46公里.处于两县交界处,辖区内有阿里和完卡两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寨,居住着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几种少数民族4280多人。阿里站组建于1978年,由于当地经济文化的落后,加之交通不便,驻地的哈尼族、拉祜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靠刀耕火种.每年收入不到80元,群众有半年时间靠上山挖野菜充饥。部队驻进阿里村时,部份同志一怕群众穷,二怕群众不讲卫生,加上不通各民族语言,所以不愿和群众接近,不愿意走近寨子半步。部队与…  相似文献   

7.
杨刚 《今日民族》2010,(3):25-26
洛恩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南部的一个哈尼族聚居乡,距县城72公里。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洛恩乡工作生活已一年了。在洛恩,我亲身感受了浓浓的哈尼文化气息,体验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热情奔放的哈尼汉子,勤劳含羞的哈尼姑娘,清脆明亮的哈尼山歌,姿态优美的哈尼舞蹈……无不嵌刻在脑海中,真是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者就能领略到哈尼服饰所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几千年来,勤劳朴实的哈尼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其中,墨江、红河、元阳、绿春、元江、宁洱、江城和镇沅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地域看,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及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是当代哈尼族繁衍生息之地。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  相似文献   

1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在红河流域哈尼族中广为人知的传统史诗,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迈越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至今还活在广大哈尼族人民群众之中。然而,以文字形式固定并出版,这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我相信,这部史诗将会以它对历史陈述的庄严感和亲切感,引起广大哈尼族群众的重视,更会以它所包涵的科学的和文学的价值,引起中外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笔者想借这首诗的出版,联类一些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他撒行记     
前年7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的资助下,我们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的15名学生(其中有3名韩国留学生)来到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们住在村里的哈尼人家,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的友谊,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我们。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是云南省古老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共约九十八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无量山广阔地带,其语言系属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若干繁杂的支系,自称他称和互称有哈尼、爱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叶车、白宏、罗比、腊米、罗美、各和等三十余种,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史籍记载的哈尼族名称有阿泥、窝泥、斡泥、  相似文献   

15.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红河州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哈尼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哈尼族地区蕴藏的各种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哈尼族的研究曾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经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批准,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于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个旧成立。从事哈尼学研究的各方面的同志六十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白佐光、中共红河州委书记高祖兴等省、州党政领导同志,以及  相似文献   

17.
垤霞村是玉溪市元江县羊街乡南部的一个哈尼族自然村落,“垤霞”系哈尼语,意为“平坦宽阔的梯田”。村址海拔约1600米,村落坐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西靠哀牢山系的观音山,东临湍急北流的垤霞河。垤霞村现有326户家庭,1519人,它是元江县羊街乡和那诺乡一带最古老的大型中心村落,其建村历史已逾千年。垤霞村四周的青山绿野、溪流清泉、梯田阡陌、寨神林、磨秋场、棕林、竹林以及村中的纺织机具和柴堆,共同交织成哈尼山寨特有的景观和人文风韵。走进垤霞村,可看出外来文化和当代都市的时尚,已在村中年轻人身上打上了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13,(9):9-9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歌舞诗《梯田神韵》由开篇、春歌、夏语、秋韵、冬颂、尾声六个篇童构成,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梯田文化内涵。哈尼祖先过江来,用智慧和汗水开垦梯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梯田其生、共息、共命运。《鼓韵锥魂》,锥鼓是哈尼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器,哈尼人祖祖辈辈都在敲打它,每个时代,哈尼人都能敲出动人的诗话。  相似文献   

19.
从哈尼族的创始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日常谚语中,可以看到哈尼人对动植物图腾的崇拜、亲近和爱护。图腾最初被哈尼人当作祖先崇拜,被认作保护神,延伸而来的图腾禁忌成为哈尼族地区的无形法律。哈尼图腾的原始宗教性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些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各种图腾文化日渐同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哈尼族图腾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民族聚合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31日,上午9:00,哈尼族新年"嘎汤帕节"前夕,我与州政府朱杰副秘书长、行政科等一行4人,前往勐海县布朗山乡吉良村哈尼族回环寨慰问村民。勐海县因海拔较高,气温稍低,车出景洪市进入勐海县南糯山时,雾很大,沿途都是茶山、橡胶林和甘蔗地。朱副秘书长告诉我们,州府核定的全州贫困人口尚有5.44万人左右,主要是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