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这届三中全会还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强力地推进全面的、深化的改革,由过去某一领域的重点突破,到现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牵引,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深层领域。《决定》共十六部分,从六个方面具体部署。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方向和任务,集中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三大领域。在《决定》的60条中,直击政治体制改革的就有11条。其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部分有三条,即第(27)条——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8)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9)条——发展基层民主;法治中国建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太仓市璜泾镇将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璜泾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5,(3)
如果把发展中国特色的环境政治界定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动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与媒体等角色之间的良性政治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合力或"正能量",那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治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一个社会主义的"环境国家"或"生态文明国家"。相应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就是一个远为全面而深刻的"生态民主重建"进程,而不简单是一个"行政扩权"或"制度与政策经济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韩强 《理论学刊》2014,(1):31-3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命题和任务,如何把握其内涵,如何理解这一命题与党的制度建设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切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需要首先认清的问题。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就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从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发现问题改进制度的角度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5.
张旭东  汪勇 《党史博览》2014,(10):12-15
正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全会。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从农村改革转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决定》破除"左"的思想束缚,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在诸如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实现了突破,就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开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4,(Z1):36-3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成败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对于改革,我们要正确认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改革究竟是为了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  相似文献   

7.
江金权 《党建》2013,(12):56-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起进行整体部署。《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渚I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表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使我们党更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丛坤 《奋斗》2013,(12):12-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改为进行“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这一巨大亮点和重要创新,标志着中国步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破除政治体制改革难题,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整体推进。结合十八届三中《决定》对协商民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设计进行了梳理,就协商民主改革的目标,协商民主的政治属性、实施形式、外延拓展,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等进行了概括提炼。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安排部署,开启了我国改革新征程。在步入新征程之际,有必要回头看看已经走过的35年改革之路,需要对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估,以利于走好今后的改革之路。35年来的中国改革,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场景:与改革之前相比,"大不一样"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大一样"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一样不大"的是政治权力配置模式改革,"不一样大"的是失衡型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要求。3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  相似文献   

12.
《党的生活(河南)》2021,(1):F0003-F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实现了改革理论创新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制度创新活力,全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路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开放成为中原更加出彩的鲜明标识,民生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文化体制改革让中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风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绿满中原成为美丽河南的靓丽底色,民主法治改革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党建制度改革让基层堡垒更加坚固。  相似文献   

13.
正35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史先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次"三中全会"均聚焦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回顾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六次"三中全会"的特点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为推进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的战略部署,并且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这是中央第一次成  相似文献   

15.
刘薇 《学习月刊》2015,(2):73-7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  相似文献   

16.
陈绍义 《奋斗》2014,(1):18-1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指明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目的,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核心是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六个方面的总体改革方案。而总体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化和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转换为"决定性作用"。二是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重在准确把握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留建 《理论学刊》2004,3(5):88-91
中国的改革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继续推进其它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模式和突破口做一些回顾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这个总目标,是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关键。一、设计总目标是一个新突破35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此后数十年间,"改革"始终是历次三中全会的"主题词"。但十八大前在表述改革的目标时。  相似文献   

20.
罗星 《理论研究》2014,(5):13-1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命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并列在一起。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但在当前党的建设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我们可以从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反腐败的体制机制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