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余满晖 《世纪桥》2012,(21):36+50-36,50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阐发他的生态批判因而其思想带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而到了1845年以后,他开始完全从物质实践出发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最终走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此,当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绝不能照搬“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意识,而只能以他1845年以后的生态批判思想为指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严重的生态失衡。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刘琳 《唯实》2008,44(4):39-42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是怎样"的批判性陈述,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应怎样"的表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价值批判的思想,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存在形态,即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然生态思想并不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上,它是对当时生态状况的批判性反思.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马克思的自然生态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危机频发的今天,如何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人类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经典作家的生态批判思想,并用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和异化劳动的批判过程中梳理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线。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中国元素,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受时代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也没有明确使用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在他们的著作中,蕴含着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早期环境状况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融合了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  相似文献   

7.
罗嗣亮 《求实》2012,(10):17-20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应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应注重城乡、地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想.作为劳动异化的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异化现象,并且解释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今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是一个启发性源泉,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9.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8):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7):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现,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小勇 《求实》2012,(6):31-35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马克思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自然生态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剖析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阐发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及其社会条件。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启示我们: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生态风险问题,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化思维;从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逻辑的视角透视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实现"两个和解"的宽广眼界考量生态风险问题,调准风险研究的历史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制度批判的价值目标。从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关系出发,马克思批判异化的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议会制度、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从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出发,马克思批判人与社会分离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只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出发,马克思透过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外衣,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剩余劳动的本质。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良性互动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肯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政府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成元 《世纪桥》2006,(5):52-54
中国的工业化的制度选择经历了这样一条历史道路:进行工业化为维护封建制度,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寻求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又被迫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新的社会制度与它相适应,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工业化没有选择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叉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进步性联系在一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赵汇  许晓丽 《求实》2014,(3):60-63
运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透视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它不仅是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一场深度的思想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根源在于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措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常红利 《世纪桥》2010,(11):67-67,75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做出了伟大探讨和思想贡献。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构想,强调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应着重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原因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弊端的暴露以及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这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为考察对象的《资本论》,包含着极其丰厚的生态批判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态批判的完整图景,尤其是对作为生态批判的价值归旨的生态正义做了科学阐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引领我们找寻"生态地存在"这一理想的生存状态。这对于现时代的我们深掘新的生存维度,释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批判、继承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洞察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指明消解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基因、西方文化难以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客观的、全面的科学分析.在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存在两条实现道路,第一条道路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的政治斗争,另一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演变,如股份制的发展向"联合的生产方式"转变;在资本主义历史地位问题上,除众所熟知的异化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贫困化理论等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批判之外,马克思的"政治解放"理论却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作出很高的客观评价;在资本主义历史遗产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类似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的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