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时代条件这个广泛深厚社会历史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一种世界历史必然性,是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要研究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时代"的原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深化对当代世界体系、时代条件的认识过程。当今的时代,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界定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在通过改良再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二战后国际力量格局和较量态势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前进,推动历史变动,造成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环境和国际基础,现代社会主义应当用一种全球性的思维,提出新的思想与战略,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内在逻辑联系严密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和阶段及对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规定和重要特征的科学预测。我们应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同现实之间的差异,更应重视和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这种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可靠的依据。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及改革过程的实践,通过科学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处来",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何处",从而清晰明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演进理路后,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它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成就的正确评价,对我国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对我国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再论文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昌清 《学习论坛》2005,21(5):34-36
不同文明类型的社会,其社会结构各有特色,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它经历了宗法社会———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大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发展过程中,用来代替专制制度的社会制度。它与经济主导型文明中的资本主义处于大体相同的历史阶段,不构成对资本主义的代替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琛 《求实》2007,3(4):48-52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目标。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建设和实现既不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又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公正存在着本质差别,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除商品生产"的论断一直被学界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而愈演愈烈的市场失范现象和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正越来越深刻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是解决这一理论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东方民族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他们考察东方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列宁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运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道路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综合运用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需要在科学判定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建构真实的共同体,这无疑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并结合时代问题进行守正创新。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市场与国家关系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洪刚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过渡时期的市场与国家》一文研究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9.
罗诗钿 《唯实》2012,(8):109-1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今中国“精神的太阳”。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性理论逻辑。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的现实逻辑则蕴藏在执政党层面、国家政策层面、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形态)层面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邹玉磊 《世纪桥》2014,(7):59-60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是两种不同的"主义",二者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科学地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在辩证地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同时也要看到这二者的联系,划清二者之间的界限,充分借鉴和吸收民主社会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有益的内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决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从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出发",以分析每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为主要线索,去说明历史,去认识资本主义,去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要求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性质和特点,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具体内容这些方面,去认识社会主义,从而将认识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不可能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列 宁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虽然提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是一 国所不能完成的。斯大林后来改变了马、恩、列的观点,认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探讨"一国能否建成 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外政策的制定,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是全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基本轮廓、核心理念及其历史地位作了全面、扼要、深入的阐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层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它的内涵来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观点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的发展;"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归宿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A 不是着眼某一个层面,而是着眼于社会结构的整体和全局,从经济建设与社会改造、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内在一体的高度,规定、阐述和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刚刚开始创立的时候,就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互动、共进的良性格局.这,是毛泽东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第二步"历程中,所做出的又一大贡献;而体现在这一贡献之中的一个思想原则--以全面性、系统性观点来观察和措置社会主义实践,则同样是我们在今后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和当代文明的视角,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以及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廓清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平等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追求和价值指向。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何以拒绝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平等的王国"呢?这是因为抽象的平等口号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而抽象的平等口号之所以不能充当这一角色,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主要是因为:(1)平等是一个旧口号;(2)平等是一个片面性的口号;(3)平等口号容易引起思想混乱;(4)有阐述平等问题更精确的方法,从而能更好地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私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不可能存在既"公有"又"私有"的状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绝不允许个人私有制的存在.张闻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驳斥了这一误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与私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公与私的对立,但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通过正确地坚持按劳分配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地解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侧重于党的政策和策略运用,忽视了"五四宪法"的作用。其实,与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颠覆旧社会旧制度旧法统的方式实现社会转型不同,在《共同纲领》基础上制定与实施的"五四宪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依宪动员、依宪改造、依宪转型的历史新篇章。"五四宪法"诞生在过渡时期,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而在法制框架下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五四宪法",在社会主义改造政治动员中起到了确立法律依据、提供制度保证、促进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必坚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的。首先,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有科学根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范畴,而社会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从来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