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死刑改革争议问题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志 《法律科学》2014,(1):146-154
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最具现实意义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中国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在功利与人道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最主要的根据。我国应以无期徒刑作为死刑的立法替代措施,适时建立死刑赦免制度,公开死刑执行的数字,并于适当时机废止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2.
正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历史地看,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已经迈入了限制、减少死刑的良性发展轨道,并逐步与国际限制和废止死刑的潮流接轨,但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就废止死刑的内在根据而言,主要可归结为功利和人道两个方面。在两者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的内在依据:第一,人道性是现代法治发达和文明进步国家废止死刑的主要根据。第二,中国人权  相似文献   

3.
从当前国情和现实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全面废止死刑的条件,目前我国应该在暂时保留死刑的同时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在立法时,明确死刑的适用条件、严格死刑的适用对象、削减死刑罪名、完善死缓制度、构建死刑赦免制度,为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逐步推动中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呼声的高涨,犯罪人的处遇措施应该得到改良、死刑应当废止的主张日渐扩大了影响面。但是人道能否限制刑罚?从国内的主流观点——人道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去推论,人道可以对刑罚构成一种根据性的限制,与人道不符,刑罚就应该废止。但是通过价值哲学、刑罚历史、刑罚根基的考察,人道不是刑罚的价值要素。因此,人道对刑罚的限制不是根据性的,而是条件性的,只有当人道理念较比刑罚理念占优势时,人道才限制刑罚。至此,中国当前的刑事政策应是适度改良监狱设施,坚持保留死刑立场上的严格限制死刑。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就存在贪污贿赂犯罪,最高法定刑在各朝代都是死刑,然而我国的贪污贿赂犯罪并未因为刑罚的严酷而减少,说明死刑对于遏止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并非治本之策。无论是基于国际轻刑化的趋势,还是基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合理配置死刑原则、人道性分析、效益性分析以及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我国都应该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同时,在废止死刑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中国短期内能否废止死刑问题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短期内应立即废止死刑的观点值得质疑。中国大陆地区不适宜在短期内全面、彻底地废止死刑:中国大陆地区当下还缺乏立即废止死刑的文化条件;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废止死刑的必要社会基础。但在某些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废止死刑的试验区(刑事司法特区),为全国在未来逐步全面废止死刑提供司法经验。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分阶段废止死刑的具体构想,包括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文章进一步就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逐步废止死刑论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赵秉志 《法学》2005,(1):55-62
文章首先进行了关于死刑限制暨逐步废止的理论与立法之考察,并提出了关于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废止非致命性普通暴力犯罪死刑和废除致命性暴力犯罪与战时暴力犯罪死刑之构想,就中国分阶段废止死刑配套制度之设计,提出中国分阶段逐步废止死刑进程中的制度配合和中国死刑逐步废止后的制度建构;最后关于影响中国逐步废止死刑的两个社会因素之考量中,分析关于民意与立法者、决策领导层的认识问题对死刑废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注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争议问题意义重要。死刑制度改革应当采取立法与司法并进的路径,并持续关注死刑之司法控制,配合修法时机集中关注与促进立法改革;对于死刑改革的步骤,我国应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并结合死刑罪名的不同情况,在本世纪上半叶分三个阶段逐步废止死刑;在制度与观念的关系上,应以适度超前的死刑制度改革引导民众死刑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死刑制度立法理念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壮 《法学论坛》2004,19(2):74-78
本文首先介绍了死刑制度及其历史沿革,通过死刑存废之争,以及各国立法例的探讨及法律发展,指出中国现阶段不宜废除死刑,但应通过立法、司法等限制,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并对中国刑事法的发展提出立法预测———中国刑事法人道化。  相似文献   

11.
如果采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说法,那么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法域之间在死刑政策和立法、司法上是不一致的。然而,从一个中国的死刑废止前景看,这种冲突不仅不会成为废止或者限制死刑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促进。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语境下,中国已经是一个部分废止了死刑并正在努力限制死刑的国家。从两岸四地互动影响、多民族文化交融、国际国内交流促进的趋势看,尽管中国的死刑改革之路会困难重重,但中国废止死刑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长远的眼光观之 ,死刑的命运必然是走向终结。就中国现阶段的综合情况而言 ,可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逐步废止死刑 :一是先行逐步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二是进一步在条件成熟时废止非致命犯罪 (非侵犯生命的犯罪 )的死刑 ;三是在社会文明和法治发展到相当发达程度时 ,全面废止死刑。目前 ,应及时将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问题提上日程。中国废止死刑之路 ,应以逐步而及时地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6,(1):3-13
死刑改革是当下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而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改革问题则是死刑改革中最受关注和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最新刑法立法《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明确了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促进了死刑适用规范化;将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以积极限制死刑适用;并且确立了严重贪污受贿犯罪死缓犯的终身监禁制度,以达到严惩严重贪污受贿犯罪和着力减少死刑立即执行之适用的双重功效。在未来中国对严重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立法控制中,应当考虑将死缓制度作为适用死刑的优先考虑方式;在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分立时,应择机先行废止受贿罪的死刑;待时机成熟时,应在立法上及时全面废止贪污受贿犯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我国死刑存置思想根基的批判 ,阐析了我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的理由 ,即废止死刑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世界刑法发展的潮流 ,也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种,而死刑的存废是颇为当今世人争议的话题。在争论中我们逐渐的认识到死刑的本质,死刑的价值也逐渐趋于明朗,这也使得我们能越来越理性的对待死刑制度。如今,从世界范围看减少、限制乃至废止死刑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目前阶段,由于死刑受其价值本质、物质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影响,尚不能奢谈全面废止,但基于死刑本身确实存在诸多不可克减之诟病以及我国"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的现行死刑政策,本文建议应把非暴力犯罪——这一设置死刑显然过于严苛并且由此导致价值失衡的犯罪,从立法上及时废止其死刑。  相似文献   

16.
死刑及其存废,是人权领域的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死刑存置论者与死刑废止论者各执一词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作为支持。直至今天,死刑存废的争论还在不断继续和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本文站在死刑废止的角度,对死刑的废止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死刑执行方式在各个时代都有其特点。本文试图通过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变化,对我国法治的进步进行探讨,以求我国执行死刑方式更科学、完善,希望我国死刑执行方式更人道,为我国最后废除死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童德华 《法商研究》2015,(2):139-146
虽然死刑缓期2年执行制度被誉为新中国刑法立法上的一大创举,并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该制度具有限制、减少死刑的功效,但是由于该制度存在助长死刑判决数量、导致司法不公、助长法官的司法惰性、易滋生司法腐败等问题,基本不具有现代刑罚应体现的人道性价值,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在逻辑上也难以自洽,因此应逐步废止该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从俄罗斯死刑废止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法制与社会》2010,(22):39-40
"死刑作为理念是应当废除的,然而抽象地论述死刑是保留还是废除,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死刑的存废有待实践的论证。本文指出对整个俄罗斯死刑废止的原因、历程进行分析,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启发我们对我国死刑制度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从人类文明史前时期留传下来的遗迹,所以,必然随着人类文明、和谐的发展而废止。但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本人认为应从完善死刑制度着手,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真正做到“少杀、慎杀”,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笔者从死刑的意涵、死刑存废的利弊等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限制死刑的合理性,并提出六点合理限制死刑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