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韩国金融危机之后,金大中政府致力于韩国经济整体结构的改革,尤其将企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力图通过大企业集团的“大规模事业交换”和企业改善作业重塑大企业集团对韩国经济的支柱作用;通过“创造百万就业岗位”运动开拓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达到重振韩国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区域化进展,东南亚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跨国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以至形成为企业集团经营的显著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也是东南亚企业集团尤其是华人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投资地,近年来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人们尤为关注。然而,由于东南亚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中国的投资又引起了不同的议论甚至指责,给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蒙上阴影。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系统研究这一问…  相似文献   

3.
韩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分析及启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明  赵鹏 《东北亚论坛》2005,14(3):73-76
韩国具有垄断资本特征的、依仗政府的扶植政策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企业集团的产生及成长过程决定着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过度依赖政府、资本结构中负债率过高等。在企业集团治理机制方面,企业控制权通常掌握在某一个仅持有少量股份的家族所有者———管理者手中,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控制使得银行总是在扮演着“提款机”的角色。探讨韩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我国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国政府针对其当前社会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并制定了未来均衡发展战略,但韩国社会尤其是大企业家却认为这种发展困境不是源于失衡和不公平,而是过分强调均衡、忽视市场差别化的缘故。韩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左承喜教授指出,1980年代后期韩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政治民主运动后的平等主义改革,韩国当前经济政策的执行导致了十大不可思议的结果,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都是以差别化原理为基础的,经济民主化并不可取,市场差别化才是韩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5.
2002年,韩国一扫20世纪末的颓气,经济增长率达到6%左右。从股市健康发展到信贷评级不断上调,韩国再度成为亚洲经济中的一颗明星。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反弹,关键是韩国政府果断推行金融、企业、劳动和公共部门的改革。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采取紧缩金融政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并极力维持健康的股票市场以促进投资,提高消费者信心。韩国金融改革仍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但其推动改革的做法、决心和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韩国实施经济改革计划周家高韩国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韩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改革?这首先是因为韩国的经济在滑坡,而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依赖外贸和这种依赖的不断加强。1962年韩国的外贸总额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0,而1990年外贸总额已接近国民生...  相似文献   

7.
韩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垂直一体化公有垄断经营的韩国电力体制的缺陷,在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韩国政府从电力民营化和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推进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并在此过程中,明确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目标,制定了详细而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虽然韩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8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的发展便逐渐吸引了全球的视线,ZI世纪也被认为是“亚洲的世纪”或“亚洲太平洋时代”,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经济在内的中国经济和海外华人经济又被认为是亚洲经济成长的动力。其中,华人(华裔)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经营活动尤其引人注目,甚至“令全世界的产业界‘惊叹”’”。在这样的背景下,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探讨亚洲企业集团、华人企业集团发展和经营问题的论著也多起来了。90年代以来,陆续有研究亚洲、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专著问世,还有一些介绍华人企业家成功…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开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海外投资迅速发展。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华人企业集团的海外企业受到严重波及。此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海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以摆脱经营困境,重振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与韩国国有企业改革及管理体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后 ,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成员。而国有企业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是以三个层次和两个分离为基本构架 ,韩国国有企业则是以经营绩效评估制度为核心和特点。通过对新加坡、韩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得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变革与东北亚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代表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是现代国家安全决策、协调和咨询的最核心机构。从理论上讲,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的每个环节,可以结合外交政策分析的不同视角,同时又具有比较政治研究的重大意义。从实践上来看,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上主要大国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安全领导体系,而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从2013年开始也相继进行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变革,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尽管从人员构成、战略目标、运行模式等方面来看,三国变革后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还有差异,但是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变化对东北亚局势还是造成了深远影响。中日关系、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架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各国国内安全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新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主要涉及领域。东北亚地区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改革是全球范围内国家安全转化和重构的一部分,未来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建设要从理论上探讨如何规避其中的官僚政治特别是小集团思维因素,在理念上要与国家安全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上要充分考虑其长期性、复杂性,并为体制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与改造”的重大决策 ,给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国有企业改革是吉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 ,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让权放利 ,承包经营责任制 ,制度创新、机制转换 ,完成 3年两大目标任务的改革阶段 ,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吉林省要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 ,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科学实施“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措施 ,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3.
徐行 《东北亚论坛》2007,16(2):41-47
自中韩建交以来,大批韩国企业在津投资设厂对天津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韩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目前,韩资企业在津发展总体状态良好,但在经营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天津市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和尽快解决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为韩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从韩资企业角度看,如何发挥特长、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天津的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天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韩国企业界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韩国企业家通过在天津的投资办厂和商贸活动也使自身大大获利。相信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一定会优势互补,共创双赢。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ecurity sector reform (SSR) or transformation in South Africa has until recently almost universally been regarded as a success. Whi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al and many are enduring, under the presidency of Jacob Zuma a creeping effort by corrupt parvenu elites to capture the state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has become evident. The impact of this on the SSR project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analysed. This article does not deal with state capture per se, which would be massive task and for which evidence is still emerging. It limits itself to the impact of state capture on the SSR project, examining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defence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corruption and factional politicisa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policing and prosecutions functions (it does not deal with the cap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require a study in its own right). It concludes that SSR has been significantly undermined. The question is asked whether a resurrection is possible or desirable.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 ,其特点是围绕私有化展开 ,各具特色 ,又不拘一格且不乏共性和同步性。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改革后 ,曾取得了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财政负担的积极效果 ,但也造成了大量失业、两极分化和金融动荡等负面影响 ,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ive‐part strategy to combat Inter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IOC). First, it establishes the need for ongoing assessments: what is known and what needs to be known about IOC, as well as what opportunities exist to influence its operations? Second, the US must establish a clear‐cut and annunciated policy and strategy that draws on the resources of its many relevant agencie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ird, the US should endeavour to lead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to enhance law enforcement. Fourth, law enforcement alone will be inadequate. Containing and neutralizing IOC will require disruption activities as well. Fifth, there is a need for private‐sector education programs to prevent successful criminal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7.
印尼的国营经济比重在东南亚国家中是最高的,这对于其维护经济独立、推动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印尼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长期亏损,这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行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与调整。印尼国企改革整顿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印尼国企改革最终效果如何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 90年代的日本经济改革中 ,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重要内容。从桥本开始 ,历届日本政府曾先后推出多项改革方案。有些措施也已落实并收到了成效。但从总体来看 ,日本金融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一些老大难问题至今并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也影响到日本经济不能摆脱萧条困境 ,重新走上回升之路。借鉴日本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更应注意掌握推进改革的时机和安排好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优先秩序 ,高度重视解决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韩国公有企业民营化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国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进行了 5次公有企业民营化运动 ,根据公有企业的性质和经营内容的不同 ,其民营化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韩国的公有企业民营化既有成功的一面 ,也存在缺陷。今后 ,韩国政府在公有企业民营化中将会加强政策推进目标的设立、推进过程的管理和事后监管 ,利用法律的约束力和独立性的制度推进民营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elections of 1994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full-scale restructuring of the broadcasting sector in South Africa. Apart from changes related to ownership, editorial content, the media's position within society at lar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 of the day, South African media have also undergone massive changes in terms of their languag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aces that are seen and heard. These changes were steered, in part, by debates on language equity and identity in South Africa.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equity in broadcasting reform has been shaped by conflicts over the legitimacy of who is represented, by what means, by whom and for what purposes. Afrikaans especially came under fire because of its privileged position before 1994. While the transition of South Africa to an inclusive democracy in 1994 freed Afrikaans from its apartheid shackles, it also made it one of only 11 official languages (Giliomee 2004: 25). The resultant debates about the position and status of Afrikaans – including that of speakers of Afrikaans – have intensified during the almost two decades post-aparthei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discourses to establish the position of Afrikaans and its speakers as far as the South Af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s concer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