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青年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最新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带来危机和挑战。当前,应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微课堂"模式、培育校园"微文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微媒介"素养、优化主流文化"微传播"环境等路径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微媒体因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已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传播主体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导致价值主导之危;其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多元化导致价值选择之惑;其传播过程的数字化、隐蔽性导致价值践行之弱。为化"微"为"机",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术为用、以律为基的新理念,构筑微阵地、建设微生态文明、拓展微教学,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文化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价值判断简单化消解着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价值传播个体化抵牾着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有鉴于此,应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重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徐芸 《重庆行政》2018,(2):93-95
正近年来,自媒体迅速兴起,逐渐取代传统信息媒体传播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重要媒介,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更易于被大学生阅读和接受,因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引发的价值多元、价值混乱和价值缺失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政治关注程度不高、不关注时政新闻;政治信仰松动、远离主流价值;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较为浅薄、主动参与性较弱,等等。究其原因,微时代"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新趋势、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淡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将政治认同由内在情感升华为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多元文化为大学生个体发展、价值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也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这是历史上功利主义文化的再现与蔓延。“知识改变命运”观念使大学生学习目的急功近利,成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催化剂”,现行教育体制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培养方式与评价标准的导向偏差等矛盾和问题成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温床”。功利主义文化的再现与蔓延阻碍了大学生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影响社会主流文化,应该高度警惕功利主义思潮导致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与人的思想行为关系密切,特别是负面新闻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认知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政府、大众媒介和高校应该形成合力,扬长避短,共同把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敬 《青年探索》2008,(6):27-31
现代传媒的主要精神产品——新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建构。作为校园传播绝对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灾难新闻的接受具有较高关注度、接受渠道的多元化和理性传播等主要特点。高校需要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和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传播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灾难新闻。  相似文献   

11.
张瑞芹 《人民论坛》2010,(8):212-213
当前,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对于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矛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我们应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邹建良 《前沿》2007,(7):97-101
面对世界政治走向多元化、经济日趋全球化、文化传播信息化的特征愈来愈明显,本文从和平与发展,战争与冲突,世界多极化,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看不清世界发展总趋势,分不清主流与支流;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导致"四信"危机;互联网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道德"失范"、价值"失态";多种国际思潮与文化互相激荡,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难辨真伪,迷失自我,"雾里看花"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给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从对象特点,明显转变;观念陈旧,方式落后两个方面揭示了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理清一条思路、坚持二大创新、树立三种意识、理顺四大关系、坚持五个到位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趋向、注重艺术技巧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两性审美趋同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4.
殷托 《青年论坛》2010,(3):46-48
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较大,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复杂、灵活、多样、易变。造成网络文化风靡导致沟通方式的e时代性,外来文化盛行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物质文化崇尚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高校共青团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必须针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运行体制,创新大学生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对团员青年的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6.
葛彬超 《思想战线》2012,38(4):104-107
政治属性是媒介文化与生俱来的一大属性,这决定了媒介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培养人们的政治认知、传播政治文化,监测政治环境、实现政治沟通,设置政治议程、加强政治控制等方面。媒介文化政治功能的发挥需要伦理思想的规范。媒介文化的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遵循"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重要命题,重视人民价值的主体性,同时充分肯定国家价值的合理性,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并有效发挥其意识形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式自主化,所传播的信息一旦失控将导致主流价值观受干扰。为了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官方权威发布"以正视听",坚持打造精品内容实现"去伪存真",全面构建责任体系做到"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西方社会的文化特殊性已经成为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米德·莫拉纳从穆斯林世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出发,对传播概念的重新定义、伊斯兰传播伦理思想的梳理,对伊斯兰传播的核心原则"认主独一"、"责任、引导和行动"、"建设共同体"与"虔敬"进行了重点分析,概括出"伊斯兰的传播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穆斯林地方媒介实践对这一传播范式作出了回应与发展,表现为大众传播中"伊斯兰媒介"的出现,以及媒介空间穆斯林多重身份的认同。由此,在传播伦理的全球化与媒介价值的本土化过程中,使得穆斯林与媒介的相关研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对就业时所表现出的价值选择。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今时代,大学生中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兴趣化、理想化以及稳定化等趋势,这种趋势变迁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本文紧紧围绕“微时代”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及“微时代”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启示,探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平台等举措,试图构建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