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今日海南》2014,(5):I0004-I0004
<正>2009年以来,琼海市被海南省档案局推荐并经国家档案局确定为"全国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琼海市把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活动做为服务"三农"和纳入社会创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整合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为目标,以新农村档案服务"三农"为目的,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  相似文献   

3.
陈虹 《今日广西》2008,(14):17-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来宾市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为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村建设人才,解决建设新农村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扎实推进来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7年1月以来,来宾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工程”。该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广大新农村建设人才对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来宾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6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年.2006新年开始,省委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重要会议就是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2006年1月8日,省委书记习近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全面筹划和部署了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央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中共毕节地委组织部在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三强三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性活动和毕节地区实际,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了“围绕一个主题,实施六个一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路。这一思路的提出和实施,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较好措施。一、围绕一个主题,实施“六个一工程”的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是理…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06,(4):I0002-I0002
近几年来,上虞市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千万"工程、绍兴市"百千"工程的决策部署,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全力以赴,合力推进,取得了扎实成效,并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结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了工作力度、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据统计,2005年,全市150个创建村共投人建设资金17556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八10174万元,全市10个示范村的建设顺利进行。到目前为止,新宅、屯南、新江、燎原村已先后命名为省、绍兴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担山村命…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并且发出了中央一号文件,人民日报刊登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论,党和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决心正在逐步变为实际行动。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的拓展和深化,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略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9.
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铁岭市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全市县域GDP总量达到245.8亿元,占全市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07,(5):F0002-F0002
围绕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无锡市各级以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破解"二元结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勿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它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2006年2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又专门举办省部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并在研讨班结束的当天公布了2006年的"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市从全市13个县(市、区)选择36个乡镇,深入开展了"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的试点工作,然后逐步向全市推广。这项工作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宣传》2007,(5):13-13
2005年以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立足山区农村实际,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思路,即以建设和谐文明新村为主体目标,以实施“六大工程”和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两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主两翼”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初步改善了山区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而且使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品牌找到了新载体,得到进一步深化、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以来,菏泽市牡丹区委、区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实施"四四四一"工程作为社  相似文献   

19.
金华市自2003年实施百强农业龙头企业工程、5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新五保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五大”工程和千里清水河道整治、百库保安、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等“五小”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以来,特别是2006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提升行动、生活宽裕富民行动、乡风文明示范行动、村容整洁推进行动、管理民主构建行动等“五大”行动,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有力、部门单位协力推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的新格局,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的农业大省大多在中部,推进中部的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中部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整体布局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仍然面临着挑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建设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