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一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概念模糊、适用范围模糊等。法庭只是将其用作一种方法,以提高判决的可信度;在不探究其适用条件的情况下,借助于公序良俗原则而规避其对具体条款的适用。要想更好地解决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上的适用问题,需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对其运用进行规划,并对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条件进行类型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公序良俗原则,通行说法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方面。公序良俗原在司法实践中则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其有利于弥补法律漏洞,实现实质正义与形式公平之间的衡平;另一方面因其指导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又涉及到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使其在我国民事审判中的适用存在着潜在的偶然性和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刘明明 《工会博览》2009,(7):184-184
意思自治是私法的精神实质,它是民法的价值基础、效力来源,是民法各项制度构成的理念基础。民法在从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转换过程中,对传统民法一些基本原则的限制.对民法各项制度中具体权利行使得限制,仅仅是对意思自治传统理解的修正。意思自治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理念的地位并未改,也不应改变。  相似文献   

4.
张国洋 《法制博览》2015,(4):210+208
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谓的"道",通常来说就是公序良俗的约束下的途径和方法。私有制产生之后,也就产生了利益的分配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状况,贫富差距也越来越严重,继而就有人突破这些行为准则去"偷拿抢要"别人的财产,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为"公序良俗"所不容的,于是也必须有一个规范去约束规范这个行为,这就是"不当得利"制度产生的背景。本文从不当得利制度的现状谈起,进而论述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以及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法律权利,性权利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应受到限制。不同的民事主体,其权利行使之限制根据和方法存在差异。就民事限制而言,未成年人性权利行使受到行为能力的限制,父母对亲权的行使构成对未成年子女性权利的正当干预,监护制度对作为被监护人的未成年人之性权利行使形成制约,婚姻家庭制度的配偶权及夫妻忠实义务间接限制未成年人性权利行使,民法之公序良俗原则亦为对未成人性权利行使的民事限制。限制未成年人参与性援交或性权利之行使,其目的不在于限制本身,而是通过适当的必要的限制,实现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最终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继承法》确定了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对其限制十分有限,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导致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与公序良俗原则的不断冲突。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进一步限制,并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达到两者适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刘芳芳  何娟 《法制博览》2013,(11):80-81,51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民事主体经常以各种方式处理自己的合法财产。例如,赠与、遗赠。但是当当事人赠与的对象是婚外同居当事人时,不仅在道德上引起了讨论,也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本文试图从已采取的司法实践的做法中从公序良俗这一抽象的原则入手,分析婚外同居当事人赠与行为性质,法律后果,可采取的做法,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第一步简单的分析了现阶段婚外同居当事人赠与的行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即从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从公序良俗分析婚外同居当事人赠与的判定的依据,所期待达到的法律效果,如何操作,及相关权利人(合法配偶)的权益方面,合理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躲避债务而假离婚的现象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有悖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原则。为了避免假离婚现象,应加大对假离婚者的惩处力度;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严格执行婚姻法确定的离婚标准;鼓励监督举报,加强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   

9.
徐敏 《法制博览》2013,(8):194-195
夫妻忠诚协议是在离婚率在不断攀升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夫妻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问题在法学界引起了重大争议,全国各地法院对此作出的判决也不一致。本文从婚姻契约论角度分析夫妻忠诚协议法律效力,论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夫妻忠诚协议应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私有房屋动迁中出现的问题,对城市私有房屋动迁适用的法律原则及所有权本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现有的动迁方式违反了所有权不受侵犯、意思自治、民事主体平等民法基本原则,进而探讨"物权社会化"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自法律行为制度产生以来,事实行为的光芒便荡然无存,民法学界对事实行为少有研究,殊不知法律行为不过是立法者为了实现私法自治而从事实行为中提取出来的,事实行为横跨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等多个方面,是民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由于其内容丰富且复杂,文章将对事实行为中重要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是我国民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通过对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差异的介绍,进而探讨了放弃民法规则而改用民法原则裁判系争案件,仅供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的组成部分,民法基本原则是当前我国法学界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工作中十分关注的内容。《民法通则》在我国发挥着民法典的功能和作用,民法基本法则也可以成为私法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私法最高法则。本文就主要针对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特殊关系网络中的非正式制度和地方"土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各种特殊关系网络向正式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渗透,减少和遇制一些"土政策”严重偏离村民自治精神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对各个方面对于村民自治原则的具体化和在村民自治原则精神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予以支持和提升,以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民法的平等原则确保了一切民事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受平等的法律保护,然而,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对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催生了平等表象下处于劣势的弱者,并逐渐泛化成为法制社会平等主流中势不可挡的暗流。确立弱者保护原则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期更好地保护社会中的弱者,保护人格利益,实现实质正义,便成为了社会前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其重要方面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规范化、定型化的成果系法律、法规。对各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进行比较,既可以从省级法规的角度观察村民自治制度乃至整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现状,也可以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为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建言献策。各省实施办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大都与不同省份地域的差异包括在此基础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差异无关,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选择造成的。各省实施办法较好地贯彻了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但却未能很好地贯彻不与上位法相重复的原则。实施办法重点应作程序性的、具体操作方法的规定,即使作实体性的规定也应当注重具体化、操作化。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各省实施办法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张宓 《法制博览》2013,(11):247-248
随着我国国民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被继承人选择生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订立遗嘱自由处分个人财产。这种遗嘱继承方式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价值理念,体现了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尊重与保护。但遗嘱自由与其他民事权利和自由一样,不是绝对的自由,应当是受到法律限制的自由,从而达到平衡遗嘱自由与保护近亲身份利益的目的。世界各国对遗产处分限制的立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特留份模式与必留份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继承法借鉴前苏联立法采用必留份制度,尚不存在特留份制度的规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特留份制度已日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将通过研究来探讨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法律构建。  相似文献   

18.
李兴 《法制博览》2013,(9):215-216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竞业禁止制度亦是如此。竞业禁止制度的产生,有效地限制了竞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体现了有民法"帝王条款"之称的诚实信用原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企业将一些不合理竞业禁止条款强加给劳动者,限制了劳动者的择业权,损害企业利益。这些竞业禁止条款不但没有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剖析了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社会现状和制度现状,结合社会诚信体系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从将诚实信用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健全制度监督诚守信用施行和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要做践行诚守信用领路人四个方面研究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建设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民法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然而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并不完全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一种补充,而民法规范是民法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