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菊 《学理论》2014,(3):278-27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高校普遍积极宣传、贯彻社会公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总体看,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公德教育力度不够、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大学生忽视自身的公德修养。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公德实践活动、倡导网络信息文明、提高自身公德形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高校德育要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大学生成为心智健全和人格完善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4.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公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综合国力,道德建设尤其是公德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正确地界定公德的性质,科学地把握公德的作用,是深入开展公德建设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孙凡 《学理论》2010,(20):247-248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也可以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要求。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德育教师除了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建设,掌握必要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合格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努力、教育者的诱导、周围人群的影响等等。本文试图从道德成本的角度,谈谈道德环境中的道德硬件建设、道德制度建设和道德舆论约束机制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道德成本是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8.
公德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公德阙如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讨论道德问题时绕不开的话题。公德涵育制度化本质在于将需要公民遵守的公德规范转化为正式的制度存在,借助制度的强制力量来推进公德建设,监督、督促公共生活参与者的行为,以此涵育公民的公德素质,实现个体公德素质的提升与社会整体公德环境的改善。以制度化方式涵育公民的公德素质符合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是公德涵育的根本保障和长效机制。公正是公德制度设立应遵循的首要价值,惩戒是公德制度设立需要关注的重点,培育制度信仰是实现公德制度历久实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校德育教师的认真配合与积极参与,高校德育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先进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方法,借鉴传统道德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立体化德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进行的探索.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大学生德育形成渠道着手,形成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共同实施的立体化德育途径,希望有益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指引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政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心理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道德建设,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创新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理念;探索高校思政课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新鹏 《学理论》2011,(13):319-320
高校是网络信息化最普及的场所,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积极利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比如游戏成瘾、网恋、信仰危机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心遭受伤害。目前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但是还存在网络德育引导不足,制度规范力度不够,道德失范等不足。研究了高校学生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开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高校德育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学校永恒的课题,讲求道德的学校同时也是高效能的学校。高校德育课是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设计的课程,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加强课程的时代内容,并进而成为学习型课程。为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转变为价值性道德教育,从传统的单向道德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把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广泛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客.探索锤炼大学生个人品德的途径,是增强和改善高校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前提.锤炼大学生个人品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正处于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闻媒体不断爆出的各种社会负面现象,大学生的道德困惑日益加重、道德需要和道德信仰不断弱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涉到我国今后能否持久稳定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德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提升高校思修课立德树人德育实效的可行路径包括:德性培育和学校制度教化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高校思修课德育工作要面向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复旦大学投毒案二审以维持原判告终,使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重回大众视线。事实上近年来屡次发生的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问题,更是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德育中注入人文关怀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避免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是梁启超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道德革命时,他用资产阶级的“公德”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在进行道德建设时,则用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去补充资产阶级的“公德”。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的转化,是从道德革命到道德建设的深化,是思想上的前进,不是思想上的倒退。  相似文献   

19.
陈彦君  江思义 《学理论》2014,(20):293-29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从政治信仰、道德标准、生活态度、情感追求等方面探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剖析其价值取向偏失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教育现状、当代家庭普遍问题等等。提出纠正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对策: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教育方式,使德育融入实践,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公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伦理底蕴,并使之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着眼于现实需要,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一、新时期公德应有三个层次公德,是道德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公德是指反映国家、社会或民族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关系的道德,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阶级、民族、国家等人类群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