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利平 《党政论坛》2011,(16):37-37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南海争端,现在呈现复杂化、扩大化趋势。虽然我国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岛礁被侵蚀、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使我国在南海争端上目益陷入尴尬境地。实践证明,现有战略并没有减缓南海争端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系统化理论化标志之异见孟庆春一些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科书和论著认为,八届十中全会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已经系统化理论化,以至有的还认为这次全会“进一步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观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毫无疑问,这乃是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公共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扩大化趋势,具体表现在公共需求的区域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群体多样化和城乡差异化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公共需求急剧扩张的现实,公共供给不足的矛盾与差距正在不断显现,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垄断、新型公共服务缺失、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低下、服务作风欠佳以及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造成我国公共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制的局限即政府垄断无疑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的几点战略构想韩振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劳动力转移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表明:首先,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以及城乡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其次,产业结构变动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收入差距会随着现代产业部门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而扩大;再次,收入差距也会随着劳动力在两大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先扩大后缩小,即呈现出倒U形变动趋势;最后,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以避免收入差距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魏杰 《瞭望》2002,(40)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批评程度,要远远小于对收入差距的批评。也就是说,两者相比,人们更易容忍平均主义。但从二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平均主义的负面影响其实更大,例如,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平均主义,其负面影响作用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而收入差距,尤其是适当的收入差距,则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容忍平均主义“大锅饭”,而对收入差距却具有强烈的反抗心理呢?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八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成就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但就全国而言,这一发展过程又是极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为地区经济的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差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地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差别的区域经济格局,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仍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把缩小区域差距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但实践的发展并不象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由于黑龙江地处边远,加之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使得我省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近两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价格连续走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江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活跃初期,但就国家计委投资所的分析表明:未来我国经济东重西轻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优先增长的行业优势区位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结构变动的结果仍将是强化东部地区的份额。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尚未发展到威廉姆森所述的倒“U”型的顶点,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不可避免。随着1998年中国经济加大了刺激内需的力度,大规模的基础产业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关系到龙江经济发展大局的事情。我们认为在调整和制定龙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南海争端,现在呈现复杂化、扩大化趋势。虽然我国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岛礁被侵蚀、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使我国在南海争端上日益陷入尴尬境地。实践证明,现有战略并没有减缓南海争端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张杰  胡海波 《理论探讨》2012,(2):102-105
城乡收入差距太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呈现出二元特性,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制度与政策供给出现“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市场化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和城乡产业特性的差异.调节城乡收入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完善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分配公平、政策公平、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会计信息的揭示模式不同:会计信息揭示质量的约束路径和内容不同;会计信息揭示的重点 和作用不同;会计信息揭示的风险及其被限制的原因不同。多元产权制度下会计信息揭示的内容将呈扩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死刑二审案件赔钱免死的实践,由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处理的敏感性,在理论界少有人论及。虽然,司法实务界已经远远走在民众认识和理论界的前面,死刑二审案件赔钱减刑扩大化趋势明显,但是这种扩大化趋势既缺乏社会认同的现实支持,又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进而带来一系列危险。因此,有必要重构死刑案件赔偿和刑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错误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路线,改变了人民共和国的正常发展轨迹,使整个国家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误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在“双百”方针下一度活跃起来的学术界、文化教育界又沉寂下去,甚至出现万马齐喑的状况。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断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此后的20年,我国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断在实践中受到冲击,造成严重的后果。历史表明,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走了20多年的弯路,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的政治路线离开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这一沉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0,(14):4-4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不公”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形成与国家政策、体制转轨、机制不健全 ,以及劳动者个人素质等不无关系。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以及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律师业自1979年恢复至 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这 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律师业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不足。对“事前防范”认识不足 不少人认为,律师的作用就是“打官司”。人们的角色不同,对律师作用的认知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相似文献   

18.
游秀凤 《团结》2010,(1):13-15
现阶段.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人们认识上还不够清晰.实际运作中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常常流于形式,人们对其象征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对其实际效果的重视。如何有效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让民主党派不仅仅成为执政党的“智囊团”、“思想库”,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监控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扩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哪些手段来调控地区经济发展,其调控的方向是逆市场调节,还是顺市场调节,或者象某些学者所指出的“中性”调节?对于这些重要问题,本文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进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收入差距不合理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收入差距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