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和马克思一起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恩格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深入工人运动的实践,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出发阐述了《共产主义原理》的生成逻辑。《共产主义原理》的科学内涵中蕴含了丰富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理论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月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1920年11月7日创刊,1921年停刊,共出6期。该刊为16开本,在全国秘密发行,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一,李达任主编,陈独秀、李达、施存统、沈雁冰等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创刊目的选择颇具匠心与历史意义,这一天刚好是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选择俄国劳工农民推倒资本家和军阀成功日为创刊日,就是希望中国革命走上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2,(10):38-38
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赴陕北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立刻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高度评价: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在苏俄政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历史时期,列宁对共产主义青年团发表重要讲话(即《青年团的任务》),要求全体青年特别是共青团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增强担负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重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认为对青年进行的共产主义教育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学校理论灌输和社会劳动实践一体化是其有效方式;集体主义是其基本准则;铸造共产主义者、赢得民众内心认同、凝聚社会主义力量是其三大社会功能。在我国理想信念动摇、信仰缺失、社会思潮多元的关键时期,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意在厘清当前国民教育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惠浴宇同志诞辰100周年。从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在60年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惠浴宇同志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奋斗了一生。10年前,我与几位他的老下级曾合写《怀念惠老》一文(载于1999年6月27日《新华日报》),由于篇幅所限,言犹未尽。  相似文献   

7.
<正>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讴歌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毫不利己、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近月上演的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62年8月15日,汽车兵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3岁。雷锋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功绩,体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为了弘扬雷锋精神,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将雷锋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同年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开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11,(8):24-24
陈望道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15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春到上海应陈独秀邀请担任《新青年》编辑;8月,与陈独秀等一起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是现代性批判的经典。它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从资本的角度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阐发的私有制之废除的共产主义理论,昭示了现代性的历史宿命。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局限于自身的立场,根本区别于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及其终结现代社会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1.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出发,围绕“学习是青年团和一般青年的任务”这一主题.深刻阐述了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的理论。该文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把学习共产主义知识列为第一要务,掌握以往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国家和党要注重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培养,加强共青团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这一天也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纪念日。该刊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主编为李达。这是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党内机关刊物。它主要介绍俄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建党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刊载第三国际的重要文件,报道共产主义运动在各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意蕴,如未来社会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随着社会占有性质的根本改变,私有制将消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等。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相关论述,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2):97-97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李达任主编,撰稿人一概不署真名,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一次喊出了令人激动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下旬,我在查找周恩来总理早年旅欧期间的轶文时,意外的在1921年7月13日的《新申报》(上海出版,日报。1916年始,1927年终)发现了《川省共产党之活动》的报导。该文的作者很可能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反对派,但是此文从反面提供了一些供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历史资料。 从该文可以看出:一、建党前期四川共产主义学说的传播相当活跃。迄今为止党史学界的看法是:共产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最早始于18世纪末,真正广泛传播则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我国“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地区以北京、上海为中心以及长沙、济南、武汉、广州等城市,很少有边远…  相似文献   

17.
李蓉 《红岩春秋》2011,(2):8-11
《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迄今所见到的不仅明确宣布自己为共产主义组织、而且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人”——“通过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巴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贫困事实出发,展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阐发了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要通过“工人解放”的形式,扬弃私有财产、特别是扬弃作为私有财产最高阶段的资本,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表明马克思正在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分析方法,是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成果,相关思想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从日本回到国内,1920年4月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应邀到上海,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的上海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任劳工部长。  相似文献   

20.
李枫 《当代贵州》2011,(19):16-17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6月24日至27日,省委在革命圣地遵义举行"重温《共产党宣言》,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历史跨越"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