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群体是催生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弄潮儿.这些现象和事件体现着青年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屌丝文化、青年娱乐文化、青年意见领袖、青年社交文化和女性热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这些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2011年第2期《中国青年》刊登袁跃兴的文章,这几年,我们的文化“热点”事件很多,争名人故里、申遗、为凸显文化底蕴争相改地名,历史街区大规模改造,文化创意产业纷纷上马,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价值剧烈嬗变,快速更新,但在这种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式的现象纷呈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种种文化的混乱现象,在这种文化“乱象”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文化的作用异化为功利的手段,金钱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当前青年的文化生活状况既有值得鼓励、支持的“五个意识较强”,又有应予转化、引导的“五个有待加强”;影响青年的文化生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五个不相适应”;青年的文化生活要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做好青年文化工作,必须在工作中贯彻“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青年文化”不是主流文化中的、以年龄界限划分出来的、作为成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青年人的文化。中国的青年文化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剧烈的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失范是青年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社会学界之所以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青年文化”就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文化中已有的、而且是以与成人文化相对立的。默顿  相似文献   

6.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青年文化现象窥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青年的发展轨迹,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青年文化”现象。在西方青年文化大潮中,美国青年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冲击力而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我们考察西方青年文化的重要参照系:跨掉的一代——本世纪50年代中期,跨掉的一代在旧金山  相似文献   

8.
张冬利  蒋舟 《青年探索》2009,(1):79-81,96
青年文化热点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和特点,在实践功能上具有二重性,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应当正视青年文化热点现象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应而且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青年与社会:回望1995田科武1995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对于一些从事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的人来说,评价1995年的青年似乎是一件很费力而不得要领的事情。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对青年中的热点现象及热点现象所传达出的青年的种种。心态、情绪...  相似文献   

10.
刘琦 《湖湘论坛》2023,(1):118-128
互联网“内卷”文化的传播经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并在其泛化过程中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具体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长远奋斗目标;对量化表征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对恶性竞争规则的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中获得价值感;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使青年难以认识奋斗的客观规律。为摆脱“内卷”文化的困扰,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需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三重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要破除造成恶性竞争和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其次,要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观;最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单元共同参与,帮助青年提振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年影响服饰潮流的着眼点出发,认为青年不仅是服饰流行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而从服饰现象对青年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饰上的“哈韩”、“哈日”及“动漫”现象等,与青年的崇洋心理、西化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服饰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本土艺术,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伍德斯托克美国青年文化的演变徐飞现象:德斯托克(WOOdstok)位于纽约州北部,1969年夏天,美国首次摇滚狂欢节(以下简称“1969伍德斯托克”)在这里举行。45万年轻人参加了这一青年“反文化”的集会,创造了“馆皮士”(Hippies)文化的最后...  相似文献   

13.
剧本杀游戏通过赋予青年玩家主导权而实现其地位变革,同时迎合了近年来文娱节目及社会风向带来的更新“期待视野”,青年玩家在协作参与中形成社交意义上的“共同创造”。本文认为,游戏沉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主体”文化困境、“理性”理想困境及社会“脱域”困境。这些困境既与具体的文化生产机制相关,又是青年群体步入现代社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虽然剧本杀只是一个可以让玩家暂时“抽离”现实的意义空间,却也蕴含着青年的内在需求与改变社会的潜力,需要加以积极引导。通过接受美学视角诠释剧本杀青年受众的接受现象、接受心理与接受成因,有助于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娱审美趋向、内在需求以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从"超女"现象看我国青年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不仅是2005年夏天娱乐界最热门的话题,开辟了青年文化娱乐的新天地,也是我国青年文化的新走向。“超女”现象折射的青年文化走向1“.超女现象”体现了青年文化发展的娱乐性。在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娱乐性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喜乐好娱的天性。自古以来,人们在闲暇之余和喜庆节日,或载歌载舞,或吹拉弹唱,或嬉笑戏谑,尽情发挥,皆成文化。以粗犷自发的娱乐,诙谐滑稽的表演,开怀尽兴的欢乐,充分实现平日难以显示的自我表演、内心宣泄和精神满足。搞笑娱乐文化反衬出对正统社会生活秩序和主流…  相似文献   

15.
今日大陆摊厅文化吴祖清“摊厅文化”是市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文化市场衍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中国青年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和设施。从传统的新华书店到现在的地摊、书屋;从过去的影剧院到现代的镭射影厅、歌舞厅、卡拉OK屋、录像厅(室)等这些现代“摊...  相似文献   

16.
杨长征:我以为,适合《中国青年研究》的“好文章”,起码应做到:“真问题,新问题,从现象入手,依学理分析”这16个字。“真问题”,指的是真正的“青年问题”,是注定要发生在青年年龄段上或青年群体中的特有的问题;否则即是“假青年问题”、甚至“伪青年问题”。准确把握青年研究中的“真问题”,需要长期的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决非投机取巧、“拍脑袋”所能得。“新问题”,是说在青年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是仍具长久生命力的问题。能否发现“新问题”,取决于对青年是否具有足够的了解与洞察,以及与时俱进的眼光。“从现象入手”,即…  相似文献   

17.
TG 一族     
TG一族高等学府的“TG一族”一直是本世纪末的青年文化热点,相比之下,曾显赫校园的商族、休闲族之类大有偃旗息鼓之势。TG一族是校园“TOEFL”、“GRE”一派,由偏重于消闲到偏重于奋斗,社会青年时尚在校园得到折射,透视出青年文化在世纪末的历程。“T...  相似文献   

18.
自1993年12月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在教育青年、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性意义,成为新形势下团组织服务青年,推动青年广泛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很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在这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现象中,大学生志愿者是初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队伍的主体和目前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是一个做出显著成绩的群体。为使“中国青年志…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北京青年报社主办,YNET网站承办,上海青年报社、重庆青年报社、广州青年报社及其相关网站联动,网上评选“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活动,于2002年3月31日结束。有2001名35岁以下的青年上网投票,在30几个候选词语中,评出自己认为的“2001年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10个词语”。“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评选结果及排序如下:(1)“9.11”;(2)本·拉登;(3)申奥成功;(4)入世;(5)WTO;(6)“翠花上酸菜”;(7)出线;(8)QQ;(9)反恐;(10)flash。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