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抢微信红包图的是喜庆.但近年来,微信红包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变为网络赌博工具.山西一名“80后”小伙儿自建红包微信群抽头聚赌,收入累计近百万元.网络警察卧底此群中,一举端掉了这个网络赌博平台. 自建红包赌场 “80后”杨剑飞是山西省繁峙县农民.小学毕业后他辍学在社会上混,逐步沾染了赌博恶习.成年后,小伙伴们纷纷外出打工,他仍赖在家里啃老.2015年春节,杨剑飞去探望回村探亲的发小时向对方长吁短叹道:“唉!节后你们出去做事,我可怎么办?” 朋友见杨剑飞如此说,便打开手机上的微信,让他看一个抢红包的群,并告诉他前一天自己在这个群里押注净赚了900多元.  相似文献   

2.
事件回放 2016年2月13日,福建李女士发微信朋友圈,讲述班级同学聚会上发生的一场“红包醉案”.原来,李女士的同学何先生在聚会时打算在班级群里发个500元的拼手气群红包活跃气氛,结果酒喝多了,误将500元发成5000元.在第一个红包发出后,何先生紧接着又追加了一个等额的红包.不仅如此,他还在另一个股票群里发了一个5000元的红包.事后,酒醒过来的何先生发现自己一晚发了1.5万元红包,且已被不明就里的同学一抢而光,纷纷感谢何先生的慷慨.后来,大家得知何先生是在酒后误发红包,便又纷纷退回.一时间,“抢红包”变成“退红包”,经过“爱心接力”,这1.5万元红包已基本退回给何先生.  相似文献   

3.
当社会和他人需要您伸出援助之手,或者您正想为处于困难中的人和事献出爱心之时,您也许会不由自主地问,我应当向谁捐赠,如何捐赠,爱心捐款是否会被滥用,如何保证捐赠款物用于捐赠目的等问题?1999年8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就是一部调整捐赠行为的重要法律。其立法宗旨是鼓励捐赠,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它的公布施行,将对保护爱心捐赠资源,拓宽捐赠渠道,保证捐赠款物的正确使用,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重…  相似文献   

4.
在微信群中抢红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娱乐活动之一,在人数较多的微信群里,大家往往通过发送拼手气红包,从而随机获得金额不等的红包。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拼手气,本来是一项活跃气氛的亲朋好友间的娱乐活动,但这种形式却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如专门组建带有赌博性质的微信群,这种微信群表面上和其他微信群一样,也在群内发送拼手气红包,但实际上是利用这种拼手气红包的活动组织群成员参与赌博。这种形式虽然隐蔽,但是只要稍加调查,其本质便显露无遗。本文就以相关案例为大家揭开这种赌博微信群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广大群众基于爱心对家庭困难的人进行医疗捐赠,当捐赠目的实现以后还有财产剩余,剩余财产应当如何处理?或者当捐赠目的实现已经不可能时,捐赠财产又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捐赠作为一种以公益事业和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日益增多.但同时,由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争论不休,由捐赠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捐赠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也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尽一致.鉴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认定将直接决定对捐赠问题的法律适用,故本文探讨一下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20,(3):62-65
不遵守政府疫情防控有关措施,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法律如何规范公益慈善捐赠活动?受疫情影响,合同规定义务不能正常履行,法律对此有何针对性规定……我国有哪些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主要法律制度?不遵守政府疫情防控有关措施,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一些地方采取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方式隔离疫情,这些做法是否合法,怎么做才合法?法律如何规范公益慈善捐赠活动?受疫情影响,合同规定义务不能正常履行,法律对此有何针对性规定……  相似文献   

8.
正事件回放微信搭建的抢红包平台令全国微信用户在2014年马年春节为之疯狂,很多微信用户都沉浸在抢红包的喜悦中。其间,广为流传一条消息——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会在农历大年三十派发总额为2000万元的红包。于是,许多微信用户想方设法加入陈光标的微信群。但事后人们发现,所谓陈光标派发2000万元红包不过是子虚乌有,名为"光标"的ID实乃"山寨"。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法学论坛》2020,(3):141-150
微信群主与群成员之间是一种法律调整之外的情谊关系,两者行使微信平台赋予的比如建群、退群或移除群聊等功能权限的行为属于情谊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微信群不受法律调整,法规范层面已对群主和群成员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对于群主而言,因其对微信群负有法定管理职责,若群成员之侵权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则群主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群主对于微信群内可能产生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其管理职责本质上属于一般注意义务的范畴,这与以一般注意义务为理论基础的安全保障义务具有内在关联性。微信群内的群聊行为与《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的群众性活动性质上均属于不特定多数人参加的活动。因此,当群成员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群主应当承担补充侵权责任。但如果群主已经在功能权限范围内采取了必要措施,则认为其尽到了管理义务,应予免责。  相似文献   

10.
最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一名主管被曝利用职务之便对一名女性职员进行性骚扰,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也曝光在网上.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截图显示的相关内容属实,涉事主管是该分行某部门的副总经理关某,目前已对关某做出暂时停职并停发季度奖金的处理.类似的骚扰行为在美国时有发生.那么,美国是如何处理此类事件的呢? 美国法律将性骚扰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与行为构成的性骚扰,如利用性别特征使用诸如“你讲话娘娘腔”、“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等攻击性语言以贬低他人的行为;另一种是不友好环境构成的性骚扰,如有的员工在工作场所观看色情电影、浏览色情网站导致其他同事不适.  相似文献   

11.
人物点评     
张明:"教爸妈使用微信"传播了孝心和爱心2月末,在微博上,26岁的北漂男孩张明迅速蹿红,"火"的架势有些令他意想不到。起因是春节过后,张明在朋友圈里晒出几张"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手绘图。不少网友看后赞叹:"太有爱了!"随后,手绘图被转发至网友们各自的微信朋友圈。随即,敏感的网友借助强大的网络点燃了一团"有爱"的火焰,直烧得人心中暖暖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捐赠剩余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捐赠是以特定人为受益人的捐赠行为 ,其有别于受益人为不特定人的公益捐赠 ,因而无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捐赠中因为捐赠事项不存在或消灭都可能出现捐赠剩余 ,对这一问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 ,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归属必须从法律上加以分析和定性 ,以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处置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益捐赠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社会公益捐赠过程中签订的捐赠协议属于诺成性合同。社会公益捐赠作为一种特殊的赠与行为,其本质特征在于捐赠目的的公益性,国家对社会公益捐赠的法律制度大都呈现为强制性规范。  相似文献   

14.
刘宇 《法制与社会》2014,(7):274-275
微信目前已经成为一全国性的重要社交平台,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同时通过微信进行的民事交易行为日益增加。毋庸质疑,合同是交易的核心内容,而采用新的科技手段的微信合同因具有传统合同所不具备的新形式或新特点。我国目前有关通过微信订立的合同法律几乎空白。本文将围绕与微信合同法律关系确立相关的问题作一下诠析。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法制与经济》2009,(16):42-42,44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广大群众基于爱心对家庭困难的人进行医疗捐赠,当捐赠目的实现以后还有财产剩余,剩余财产应当如何处理?或者当捐赠目的实现已经不可能时,捐赠财产又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案情速览 2021年3月起,高某、何某在上海租赁办公室后共同从事高利放贷业务,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经营过程中,高某注册了不同的微信号,同时设立了多个微信群用于"业务宣传".在微信群内,高某还会定期发送微信红包并发布广告用于招揽客户. 客户上门后会被要求填写基本信息、出示不动产证明等材料,而后高某、何某会和...  相似文献   

17.
戚枝淬  王锴 《行政与法》2014,(6):118-122
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法律规制还不完善,企业慈善捐赠定性没有法律依据、立法上缺乏对捐赠企业及受捐者相关权利保障、企业摊捐劝捐现象随处可见。欲解决这些困境。必须在立法上将企业慈善捐赠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捐赠企业与受捐人的合法权利,并对企业摊捐劝捐行为予以规制,引导企业主动捐赠。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网络覆盖遍及大小角落,微信通讯平台使用更为普及。2011年1月微信软件正式推出,起初是作为一款进行即时通信服务的应用程序而研发的。随着微信软件功能的不断创新升级,其功能日益多样便捷集社交、娱乐、消费、提供公共服务等于一体。此时的微信已不再单纯的只是一个手机的聊天应用软件,其已然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典型代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柄双刃剑,微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色彩的同时,亦伴随着与之相关的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其中利用微信实施的赌博犯罪迅速蔓延。微信红包游戏本是移动社交与娱乐相结合的产物,愉悦方便着大众生活,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乘机打起了‘微信红包’的歪主意,加之自己的精心“钻研”,使其悄然演变为服务于赌博的隐形工具,从而牟取暴利,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危害极为严重。因此,本文笔者将就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以微信红包进行变相赌博活动的行为进行揭露剖析,从而对新时代下的新型社交网络赌博犯罪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及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校生"是否可以参加劳动就业?是否有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云南省澜沧县一名在校学生,参加了该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布的招工考试,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体检也顺利通过.然而,人事部门以其是"在校生"为由,按照惯例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难道说,在校学生就得禁止就业?而国家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都没有作过任何禁止在校生就业的规定.于是,这名学生以侵犯自己劳动就业权利为由,一纸诉状将人事局告上了法庭.2005年1月7日,思茅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由人事部门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打赢了这场全国首例在校生"就业权"官司.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起令人瞠目而又违背人伦常理的人间悲剧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悲情和辛酸?又是什么力量让一名承办检察官一度如泪洗面,写下感动千万网友的书信?2018年4月26日晚,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苏州检察发布"公开了一封特殊的书信,写信人是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检察官付雷,收信人是一名只有3岁的苏州男孩杨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