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新中国的中东史研究可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和储备人才,设立相关研究机构,组建最基本的研究队伍。该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出了一批高质量译著,为新中国的中东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一阶段,新中国的中东史研究进入快步发展轨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东史研究新学科。另一方面,我国中东史研究仍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尚需同仁们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的中东政策经历了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梅德韦杰夫时期三个阶段。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中东政策缺乏战略考虑,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围绕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扩展国际影响力三个目标形成了明确而积极的中东政策,梅德韦杰夫时期基本继承了普京时期的中东政策,但在中东地区的政治问题上较多强调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与中国能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石油进口与消费大国来说,有世界油库之称的中东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霸权战略。美国这种霸权稳定论下的石油安全观及其中东石油战略,不仅排斥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和平发展石油安全观,而且成为引发或激发中东政治与石油形势动荡的深层根源之一。美国对中东石油霸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对中国以商业原则与和平方式安全而稳定地获取中东石油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快速发展的60年,也是中国的中东研究事业快速发展的60年。前30年,中东研究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相伴而生,出现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但中东研究总体发展道路波折而起伏。后30年,中东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非常丰硕,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智库作用得以发挥,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学术交流频繁。同时,中东研究还需要解决学科发展平衡、创新性、国际影响,以及人才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威烈 《西亚非洲》2007,(12):17-24
构建我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应注意一些基本要素。以中国的主流人文理念为指导:与美国和欧洲某些国家那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话语体系相比,中国平等待人的话语体系更能为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接受,因而也应得到我国从事中东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珍惜;重视研究对象自身的文献资料:既要重视引证国外资料文献的平衡性,也得关注中国穆斯林已形成的一套有别于基督教、天主教的语汇和译名;注意符合时代精神:构建中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趋势等要素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在分析阐述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这对矛盾时,必须关注它们在时代精神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方面的表现和分歧。探讨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实际上也是读解"中国特色"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牛新春  李绍先 《国际问题研究》2023,(3):38-54+139-140
中东权力格局进入多极化时代,地区国家争相改善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主要大国间关系有所改善,中东进入以政治缓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以2022年12月中阿峰会为标志,中国中东政策从以经济为中心向融合经济、政治、安全等维度的综合性政策转变。中国适时抓住中东变化机遇,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建交,既为中东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新中东外交开了好头。  相似文献   

7.
《西亚非洲》2012,(2):3
素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发祥地之一,不仅诞生过美索不达米亚诸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阿拉伯文明,还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片拥有丰富文化土壤上建立起的中东诸国,受本土历史文化及其他东西方外力影响,逐渐形成中东各国的政治文化气质,包括政治伊斯兰、威权政治、宗族政治、军人政治、多党民主政治等等。然而,当下的中东社会,正处于转型之特殊时期,是各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积极推动建立外交关系,以政治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为主,辅之以经贸和社会文化交往;改革开放以来则主要是深化政治领域的合作,同时扩大在经贸、社会文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鉴于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在中东也有重要利益,我们应该有系统的中东战略。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经贸金融合作、提升软实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思考,以构建中国对中东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进行了思考。在政治风险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国博弈、地区政治和沿线国家国内政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应加强中美相互理解与战略互动,避免介入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对抗,根据不同国家政治风险差异精准施策等对策。在安全风险方面,本文重点讨论了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中国应客观准确评估中东地区安全风险,运用新安全观对中东地区进行安全塑造,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推动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帮助中东国家增强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中国在中东的适度军事存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先支持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推动反美、反苏的不结盟运动。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趋增长,中国与中东各国展开全方位经济合作,同时坚持不干涉内政、不卷入地区冲突的原则。积极进取的经济政策和谨慎保守的政治安全政策构成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中东战略的主要特征,也让中国成为近年来没有在中东问题上犯大错的唯一大国。然而,近年来两股力量相向而行,把中国向中东政治的中心舞台推送。  相似文献   

11.
2010年4月,苏丹成功地进行了全国大选,之后面临着如何避免南方分裂、达尔富尔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压力等一系列挑战。由于诸多制约因素,中东政治民主化进程命运多舛。美国等西方国家曾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推进中东民主,但却事与愿违。从中东的现实来看,适度权威仍是不可或缺的,有其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现实发展过程中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中东国家政治发展已经在向政治民主化过渡,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汉字在越南的兴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越南历史发展进程和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可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历史阶段。"千年郡县时期"1,越族接受汉文化和汉字;封建自主时期,越族主动接受它们,并充分吸收和本土化,形成颇具特色的越南文化和字喃;法国殖民者统治越南后,通过法令废除汉字,转而推广使用拉丁国语字。20世纪40年代"八月革命"后,越南正式通过法令确立拉丁国语字作为全国通用书写文字。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关系恶化,首先导致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其次使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再次,促使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最后,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  相似文献   

15.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stressed that the Party must keep to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quickly, supplementing it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 the econom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ve raised China's confidence and made the Chinese system more attractiv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ough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chieved under the correc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difficulties may yet arise, and China may need to look outside to other political achievements; importantly, China has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to make i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rmonious, orderly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6.
统一俄罗斯党作为俄罗斯政治舞台上最具影响的政治力量之一,在普京总统任期内是亲总统的政权党。随着普京任总理并公开宣布担任党的主席,统一俄罗斯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统一俄罗斯党的成立见证了"统一"与"祖国—全俄罗斯"两大杜马选举团关系的重大转变:由选举前的对立转变为选举后的统一。该党的成立是总统选举前国内政治形势的体现,是杜马选举中两大政治势力角力的产物,是普京任总统后多股政治力量联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民同 《东南亚》2009,(4):71-75
《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于2003年问世后,受到了中国东南亚学界的重视。《剑桥东南亚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众多学者参与编写;二是对东南亚历史的某些论述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传统看法,例如,对东南亚史的分期、经济发展史、经济与社会变迁、宗教和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分析都有一些新意。当然,该书的一些观点还存在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在越南古代史部分,这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Labelling the ‘other’ is one of the most relevant aspects in an armed conflict context. Summarising what the opponent is in one single expression is a strong rhetorical tool in any belligerent discourse. The use of the ‘terrorist’ label assumes a particularly powerful role in such a construction. Employing Ole Wæver's layered discursiv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such label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e ‘terrorist’ label in regards to the Kurdistan Workers' Party (PKK) in Turkish politics will be analysed as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The period under analysis extends from April 2007 to January 2008, corresponding to the escalation of a security discourse that led to the (brief) Turkish military incursion in northern Iraq in the winter of 2007–2008. The political exposure and intense usage of the ‘terrorist’ label in this period makes it particularly rip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discursive context that shapes Turkey's policies towards this protracted conflict. The focus on this period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political reasons underlying the intractability of this confli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