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晚上,竟然成为我和父亲今生今世的诀别——父亲往往是男孩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直到我做主持人,退伍,转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尽管我没有自始至终继承父亲的军旅生涯,但是我却继承了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我,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还行。"在我记忆中,1999年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监督我主持了一台节目,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次竟成了我和父亲的诀别……  相似文献   

2.
父亲原是一名监狱警察,已退休多年.今年6月28日,当我将那枚落款为"中共中央"、代表无上荣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交到父亲手中时,一辈子铁骨铮铮的父亲流下了热泪. 父亲激动地抚摸着勋章,眼里闪耀着光芒.他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连袜子都是新的.戴上纪念章,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红色布包,第一次向我展示了他的4件宝贝:第一件是1964年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司令部颁发给父亲的"神枪手"荣誉证;第二件是1992年人民警察首次授予警衔时,由时任司法部部长蔡诚签名的"授予警衔命令";第三件是2007年7月,由甘肃省司法厅党委颁发给父亲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0年(以上)"红色荣誉证书;第四件是2008年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开具的父亲向汶川地震灾区交纳"特殊党费"的收据,编号是0623709.展示过后,父亲对我说:"党中央今天发给我的这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最为珍贵,是我的第五件宝贝!"  相似文献   

3.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父亲金茂岳于1906年5月5日出生,病故于1987年7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我仍然特别怀念他。父亲在世时曾说:"以前大家叫我老金,现在怎么称金老了?"弟弟胜利说:"那是尊称,现在我都是老金啦。"哥哥说:"我在延安时候同学们就叫我老金。"爸爸说:"无论是老金、金老,还是金局长、金厅长、金院长、金主任、金队长……我一直是金大夫。"当时,我还调侃地说:"我也是金大夫。"父亲慈  相似文献   

5.
我的好父亲     
<正>亲爱的父亲,您36岁时生我,72岁时离开我,陪我整整度过了36年。您离世已15个年头了,但您却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您永远活在我心里。对我而言,女儿认为您是天底下最优秀的父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我的好父亲!"  相似文献   

6.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7.
正我1951年出生于立陶宛。我的母亲是纯血统的立陶宛人,父亲是俄罗斯人。1956年,我们全家搬到了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父亲在"扎波罗热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母亲则是一名裁缝,一生都在给人做衣服。我记得,我们一直生活艰难,购买生活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遗产     
正1956年3月,铁道兵8509部队的1800名官兵在团长孙培军的率领下,由汤原开赴虎林,在虎头镇组建8509农场。我的父亲孙友明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他是团长的警卫员。部队驻扎在"一棵树"以后,有一天,团长对我父亲说:"你跟了我多年,不能总在我身边,以后想干点儿啥?"我父亲没多想,直接答道:"我学打铁吧,造开荒工具去!"从那时起,烘炉、风箱、大锤陪伴了父亲一生。我在父亲"当当"的锻打声中长大,其间的许多小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次,队长让人送来一批10米长的钢筋,叫他按尺寸下  相似文献   

9.
我的老父亲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每次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立刻想起我的父亲。今年81岁的父亲名叫邵应方,是祖父找人给他起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老家甘肃庄浪县来到团场成为一名连队职工,先后在连队基建班、浇水班、炊事班、林管班岗位工作。父亲身材魁梧,坦诚淳朴,脾气倔强,是个热心肠的人。从我记事时起,父亲的同事都称呼父亲"老邵"。上世纪六十年代,连队生活物质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父亲张启仁诞辰100周年,美院举办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父亲逝世30年了,他越走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革命者大都离我们而去,知道父亲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父亲的人就更少了。我写文章回忆父亲,是为了纪念他们那一代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战士。父亲生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整整20年,他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第一次是在1963年,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美院,有父亲青年学生时代的老师王森然大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忠孝难两全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  相似文献   

12.
李建贵 《先锋队》2012,(20):36-37
正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当时,和父亲在一个队,他经常对我说:"要学会吃苦,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话,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从此以后,无论从事井下工作,还是井上工作,我始终牢记父亲的话,用行动实践着他对我的教导。二十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爱岗敬业,人生才会幸福快乐!我参加工作32年,从事管理维修工作22年。在很多人眼里,管道维修工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我热爱我的工作。22年来,不知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6,(8)
正从小我最怕的人是父亲,但最爱的人也是父亲。怕他,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很严苛;爱他,因为他给予周围人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父亲致力于金融服务工作已经33年了,"忙"是我对父亲工作状态的唯一感受。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父亲骑着"大二八"送我上学,充满欢声笑语的十分钟路程成了我们父子二人每天最长的独处时间。再  相似文献   

14.
正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讲述人:金一南,64岁,金如柏(时任红二方面军宣传部长)之子——"父亲的脚板,是踩着一路硝烟一路牺牲走过来的。"1983年,父亲去世的前一年。病房里,我第一次给父亲洗脚,那双脚板让我呆住了。一块块老皮,洗起来硌手。我不明白,父亲这样的干部,进出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1,(7)
正讲起从前,父亲总会习惯性地带上一句:"我还真是幸运啊。"比如他说:"我出生在1932年的九月初二,刚好是阳历的10月1日,哈哈,是不是很巧?我还真是幸运啊。"父亲生在贫苦农家,解放战争时期,家乡开展了土改运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6岁的父亲瞒着家人报名参了军。父亲说,在行军转战中,他第一次见到了从前只听人说过的电灯、火车。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期间,我的心情总是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作为一个特殊观众,我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剧中那个"白天讲《醉翁亭记》,晚上飞檐走壁"的地下党员王一民,是根据我的父亲李维民在哈尔滨从事地下斗争的经历创作的,而"王一民"是父亲诸多化名中的一个。前些年,我经常去哈尔滨、吉林等地,根据父亲当年的口述,到他生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6,(12)
正20多年前,我从院校毕业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第一次休假回家向父亲汇报我的工作学习情况时,父亲问我是否申请入党。我回答说:"比我早工作5年的同事还不是党员,我着什么急呢?"哪知话音刚落,就被父亲严厉训斥道:"难道你也想等5年后再要求入党吗?思想上的落后最可怕!你是一名军人,更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相似文献   

18.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6,(6)
正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父亲爱念"老理儿"。他说:"这是老百姓的规矩,要是啥都不讲究,天不怕地不怕,想干啥就干啥,是要遭老天报应的。"父亲的一个战友在县土地局工作,很多人想通过父亲疏通关系。父亲板着脸,来者一概拒之。父亲说:"人家是公家的干部,不是为我当的官。我不图啥好处,也不管这些事。"不贪名利,生活简单,这是父亲的养生"理儿"。  相似文献   

20.
正2000年春节,父亲郑重地跟我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干什么的,而在于他干了什么。再说了,城里不缺你一个公务员,可咱们村需要大学生啊,你带个头,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回咱们村创业的。"2007年,我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村民们的掌声中,我看见父亲微笑着向我点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亲这些年身上的责任和良苦用心。送别那天,看到无数的群众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为父亲送行,那一刻,我觉得真正理解了父亲。在父亲的心中,深深地眷恋着这片热土,更深深地爱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执着坚守,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