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根据其功能和定位,目标是将其建设成全国第四大城市群,将长江中游经济区建成国家发展第四极。  相似文献   

2.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15,(9)
<正>《澳门日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际,一个旨在加快中部崛起的规划近日出台。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其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  相似文献   

3.
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湖南形成长远竞争力、培育核心增长极、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新时期赋予湖南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其间,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科学设置长株潭试验区的管理机构,是加快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为此,文章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区域)管理的模式和经验,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提出了长株潭试验区管理机构设置的重要前提、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中央“中部崛起”战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规律,中部地区正着力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城市圈(群)。本文选择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武汉城市圈与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原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进一步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联系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比较完整经济体系的区域,因此,发展能够带动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只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还不足以承担起支撑中部崛起的重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就是要抛开以行政区来划定城市群的做法,按照城市群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构建城市间合理的空间关系,来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从而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要在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基础上,加强武汉与岳阳、九江和信阳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带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3):55-55
中部各省探索打破区划和行业等壁垒.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目前城市群已渐成中部部分地区的经济隆起带。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之中,它不仅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经贸中心,而且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网络,是联接东北与关内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加之开放  相似文献   

8.
童中贤 《求索》2008,(7):8-10
在我国京广线上,由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共同形成了一条大的经济隆起带。整合这三个城市群,构筑第四大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不仅是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与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这一城市经济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与目前已经提出要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其它区域相比,却又具有很多相对的优势和较强的内生成长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个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发展渴望,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今春两会期间,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引下,中部六省城市群获得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得到不同幅度提升。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普遍不高、城市规模结构体系不合理、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规模体系结构、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加快中部城市群和中部崛起进程。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苏家屯区浑河新城依托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腹地的优势,打通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大道"。以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为重点,特别是注重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发挥大项目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助苏家屯区实现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优做强支柱产业,打造"工业巨舰"。重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海南》2008,(1):5-5
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3.
中部崛起需要有龙头城市即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武汉和郑州是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居于前两位的中心城市,但它们中任何一个都难以单独带动整个中部地区。但如果两市联手形成“汉郑轴心带动、南北双龙引领”的格局,则是最佳选择。汉郑两市具有一定互补性;以两市为中心所形成的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实力最强的城市群;汉、郑之间还排列有许多中等城市,从而强化了“汉郑轴心”;并且两市各有较大的腹地支撑其发展;加上两市又分别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安城市群和重庆市相联通,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武汉和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部是中国的"腰"。面对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要高举中部崛起的大旗,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围绕"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布局,重点实施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法学会、辽宁省警察学会和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丹东东港市人民检察院承办的“盼盼杯”2008辽宁省政法系统中国特色民主法制理论研究年会于9月23日在丹东东港市召开,本次年会围绕中国特色民主法制理论研究的主题,对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辽宁“五点一线”及“中部城市群建设”法律环境和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21,(1)
正强化武汉"一主引领",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水平和整体实力,使之尽快壮大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具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议:一、完善城市圈组织领导体制,抓好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圈规划、协调及组织服务,研究重大事项。  相似文献   

17.
韩立明 《群众》2019,(1):10-11
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是省委赋予泰州的新定位、新使命,是省委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谋划苏中板块动能再造的整体考量,更是着眼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之举。这一重大战略定位,关乎泰州长远、决定泰州未来,我们必须切实强化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砥砺奋进新时代,建功立业新征程。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抱团发展?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中部地区各省又该如何更好更快地携手崛起?城市集群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长江中游这条黄金水道将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相连,四省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基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打造由20年前仅仅是学者的探讨,到如今已进入国家决策层面。那么,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精髓,洞庭湖平原是湖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两湖”平原也是湘鄂两省最大的城市连片区,促进“两湖”平原城市集群发展,对培育“两湖”平原“经济心脏”,提升我国中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荆州具有建设成为“两湖”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滚马岭,众山环抱下,万顷林海中,一股清泉从石下缓缓流出。很难想象,这看起来并不大的涓涓细流就是滋养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地——浑河之源。浑河经抚顺,进沈阳、汇辽河、入渤海,每年总流量6.47亿立方米,造就了库容达21亿立方米的大伙房水库。除沈阳、抚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