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桂荣 《工会论坛》2013,(6):111-112
学术休假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学术权益,在提升师资队伍职业水平有较高的潜在价值。针对当前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面临的种种困难,要通过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科学构建教学科研团队、规范参加学术休假教师资格遴选考核和经费支持,保证学术休假制度得以实行,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职业水平。  相似文献   

2.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认为师资为大学第一要务,提出大师论理念。他们聘任大师,以学术为标准,形式多样,兼容并蓄;他们通过实施教授专任制度、完善教授聘任制度、提高教授待遇、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等有效措施,激发了师资队伍活力,一时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创造了民国高等教育的奇迹。这对目前高校如何引进、使用与管理高端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术职业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应回归学术职业本源,包括提高学术标准,建立职业准入资格制度;遵循学术自由与平等,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坚持学术公平原则,优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立足学术职业的特征,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建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是具有范例意义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其酝酿、形成、发展及改革的过程,始终贯穿了对学术自由的维护、对教师权益的保障和促进学术良性竞争的内在精神,适应了美国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大学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世界领先地位的巩固和发展.我国高校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可借鉴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最新成果,以加强聘任制度的顶层设计为牵引,以推进教授治学、柔性聘任等为重要切入点,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学术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长聘教职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来看,长聘教职制度的产生是环境的产物,是由教师个体发起,群体呼应,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制度设计,是学术系统的内生型制度;而中国高校长聘教职制度却是由院校发动,政府有限支持的外生型制度.长聘教职制度本质上是由院校而非教师控制的制度,院校发展目标、政策取向、院校财政能力直接影响着长聘教职制度的存废与改革,反映了院校和教师之间复杂的权利关系.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高校长聘教职制度的推进必将成为释放教师学术活力、缓解院校财政压力、形成多样化岗位聘任方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政府·市场·学术: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学术是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三种动力机制.要根本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所存在的症结,就必须以治理理念为指引,改变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协调与整合政府、市场、学术三种力量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要使大学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让大学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制度。一是让教师真正回归于学术。二是为年轻人搭建实现其学术梦想的平台。三是为教授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甘孜藏区警察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影响藏区警察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警种间职业倦怠的倾向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在情感耗竭方面应特别关注警龄较长的"老警察"和工作成绩被认可度不高的综合管理类警察;工作疏离方面应特别关注工作压力较大的治安类警察;在工作效能方面应特别关注对执法环境变化适应力较弱的"老警察"和工作与家庭矛盾突出的已婚警察。建议要积极探索并建立依法履职免责制度;要加强组织干预及时缓解疏导职业倦怠压力;要落实强制休假制度,并科学、灵活安排休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身份考察与大学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文化系统,教师在大学中有着双重身份.大学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承载着其独特的院校文化.大学教师身在其中,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制度身份或单位身份.这一身份就是他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规则.同时,作为知识承载者的大学教师在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中也维系着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因而学术身份是大学教师的主动追寻和选择.然而综观当代各国大学可见,学科文化愈渐趋于狭窄和保守,而院校文化愈益表现出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侵蚀之嫌,大学教师身份也危机重重.所有这些,亟待复兴大学文化系统、构建大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专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德育方面具有情感优势、认知优势和实践优势.但“二元化”的教育体系、忽视德育工作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健全的师生交往制度、缺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育人制度以及“重知识、轻精神”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却使得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日益弱化,所具有的德育优势也无法彰显.为此建议,从确立“人本位”的制度设计理念、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健全以学术探究为媒介的师生交往制度、完善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激发大学专业教师的德育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大学教师群体由单一同质化的学术群体逐步变革为多元异质化的职业群体。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需要高校管理者用人力资源理念而非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重新认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队伍布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重构适应现代大学组织的新型教师群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之一即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高校法人化运动的推动下,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地从法律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所谓法律视野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指的是在落实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以法人治理结构为运行机制,建立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科学治理、公益为本为根本特性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大学自治是保障大学与外部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相处的制度措施,学术自由是维持大学与教师、学生等利益主体共生共荣的制度保障,科学治理是确保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利益表达的制度安排,公益为本是保持大学组织公共属性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建学术梯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洁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3):107-107,111
创建学术梯队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应通过制度创新,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创新型人才。创建学术梯队要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加强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创建学术梯队要有有效的组织保障机构,强化管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学术话语权的构成,以及其法律依据,并归纳了目前学术话语权被滥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行各部门法律对这些不轨行为的规范及其漏洞。而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学术生产领域的监管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分时度假合同是契合人类多元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合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对该合同有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制制度。但在我国尚付之阙如。因此笔者建议:应将分时度假合同成文法化;立法时应参照一些国际组织的规范立法和行业规定,同时要结合我国当前休假制度、冷静期制度、格式合同的异常条款绝对无效制度以及开发商的信息披露和保证制度等等有效应对格式合同之弊端的制度都应当准确和全面地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6.
公安高校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激励机制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措施。公安高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目的:一、打破用人制度上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促进学术梯队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构建名师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公安院校应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强化教研与科研工作、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等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师资结构,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参加公安实践是建设“整体优化、精干高效”的公安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也是公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参加公安实践,不仅能够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公安实践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中,建立、健全和完善以教师下派锻炼为核心的公安实践制度。1.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集中下派锻炼制度,并保证这项制度实施的经常化。下派锻炼的时间和形式应更加灵活,每次下派的时间不宜过长。(1)下派时间过长会使教师较长时间远离学术界,不易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可能…  相似文献   

19.
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状态,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是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本质要求。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学术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用制;高校要变大力引进人才为开发内部人才;高校引进人才应该根据校情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引进。  相似文献   

20.
大学学术应当追求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状态,即积极的大学学术秩序。大学学术秩序具有保障学术自由、协调学术利益关系两大基本功能。制度与秩序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行政制度、道德规范来保障积极的大学学术秩序,进而建立和谐有序的学术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