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加剧 ,因公害而产生的环境侵权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所以认定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 ,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就日显其重要性 ,然而传统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难以胜任对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的认定 ,故本文在分析优势证据说等先进因果关系认定理论的同时 ,提出我国应引进这些学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要件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要件问题,有助于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特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要件应是过失,且有必要采取"严格责任"来界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相似文献   

3.
生态破坏行为作为《环境保护法》新增的约束对象,旨在预防不当的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的破坏,减少破坏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的损害。而生态破坏造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环境保护法》指向了《侵权责任法》,但并未指明具体的章节条款,《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环境侵权的内容仅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及归责原则。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认定都寄希望于侵权法,但是直接导致生态破坏的归责原则法律适用不清的问题产生。对此,依据现有的法律及其立法目的分析生态破坏的适用归责原则,通过对生态破坏的特性、受害人求偿的高效性、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环境保护要求等方面分析,综合对比无过错责任原则及过错原则的适用条件来看,应当将其纳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存在困难。一方面难以有直接证据对网络攻击行为加以认定,另一方面,网络攻击行为的攻击后果因缺乏法律的认定依据及权威的鉴定机构而难以查证属实。针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隐蔽性强、证据容易流失的情况,法律应当完善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应当成立中立的网络监控机构和权威的司法鉴定机构。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害,是指因人为的活动,致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污染,从而侵害相当地区多数居民的生活权益或其他权益的事实,它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所谓环境污染,是指因人为的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关于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概念,各国至今未统一,英美法系立法上是沿袭传统的“妨害行为”(Nuis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他的环境哲学思想中分析了当时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的状况、危害及原因,指出了克服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的途径。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污染侵权、生态破坏侵权、"生态损害"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侵权责任法还以传统的以环境污染侵权为立法的全部内容,受到跨部门法和司法实践的挑战,为此,对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侵权进行立法评析尤为重要。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侵权立法缺陷在于,保护对象上的局限、救济方式上的"一刀切"以及保障制度缺失,同时,侵权责任法对生态破坏侵权、"生态损害"出现立法的空白。因此,侵权责任法需要增设生态破坏侵权类型以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需要对救济方式进行"区别化"和增设保障制度以补偿和保护受害人,同时认为需要增设新的章节以要求侵害人对"生态损害"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8.
火灾事故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认定火灾事故责任人,必须首先认定火灾原因。2011年颁布的《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规定了火灾现场勘验方法和火因认定根据,然而火灾现场常常遭到破坏,现场勘验工作十分复杂。消防部门应迅速完善火灾现场物证鉴定技术,征集火灾现场物证鉴定技术,形成以物证为依据的起火原因认定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环境污染犯罪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元凶.环境污染犯罪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遏制和防治环境污染犯罪是构建美丽中国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对环境污染犯罪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结果,急需进行生态补偿,以期最大程度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传统治理环境污染犯罪和生态补偿的方式成效甚微的背景下,有必要探寻新的防治路径.动员广大社区群众来参与环境污染犯罪的防治及生态补偿,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环竞污染犯罪治理进入瓶颈期的困境及生态补偿问题成本过高、补偿监督不力、补偿方式不合理、补偿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私人使用的小轿车是否属于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交通工具’’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由于小轿车属于国家标准中“汽车”的范畴,将小轿车认定为刑法中的“汽车”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符合常情,且私人小轿车自身具有公共性,因此私人使用的小轿车应属于破坏交通工具罪中“交通工具”的范畴。破坏交通工具罪中“交通工具”的认定应具备公共性背景特征、对象性特征,而不要求必须具备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污染犯罪的日益繁多和复杂,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遏制环境污染犯罪,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保护公民环境权。  相似文献   

12.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保工作由于政府的重视而逐渐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需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为新增罪名被写入97刑法中。目前法学界对该罪仍存争议,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对本罪主、客观要件作一些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制造毒品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其特点有:污染环境;需要大量的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规模可大可小;制造工艺决定毒品质量;具有伪装性、隐蔽性。对该类案件的现场勘查应以化验技术人员为主,注意收集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经验表明,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与村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下,乡村企业与农民之间才不断产生环境污染纠纷。在具体环境污染纠纷中,国家环保技术标准构成一种技术权力,表现为地方政府借技术性权威消解农民对污染的认知,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屏蔽环境污染信息以排斥农民参与乡村企业的排污监管,进而为协调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提供回旋空间。地方政府与乡村企业以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技术话语作为与农民协调的正当理由,并促使农民接受地方政府协调乡村企业做出的污染补偿。而经历过数次环境抗争的失败后,以及在强大的技术话语面前,农民逐步认识到地方政府不可能解决村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陷入了“补偿陷阱”。  相似文献   

15.
面对纷繁复杂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以及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现状,本文认为,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实现对司法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达到使污染环境犯罪分子、不认真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环境保护部门和司法机关等,都受到该制度所形成的有机网络规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二元归责体系,即以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为辅,同时,辅之以一系列的创新机制,从而构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噪音污染、能量污染、破坏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转基因产品污染等侵权行为,均应列入我国民法典之侵权法编中。  相似文献   

17.
以环境要素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为基本标准,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对此类环境污染侵权应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赔偿范围上应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18.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修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宜修改为污染大气罪、污染内水罪等几个罪名;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结果犯修改为危险犯有其更为充分的理由;适应环境污染具有的特殊性,应当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引进严格责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法定刑应提高为10年有期徒刑,无限额罚金制应改为限额罚金制,并且还应增设教育性、民事性与行政性等非刑罚措施。  相似文献   

19.
排污权理论及其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排污权交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的手段。排污权应当被看作是一种财产权 ,我国应建立起适合国情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通过排污许可证的转让 ,市场机制将在控制环境污染上扮演更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环境税税目设计的原则与路径——以发展方式转变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污收费项目如何转化为环境税税目,是费改税的关键环节。对此,应该在坚持效益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考量。考量的结果是,排污收费项目应以稳妥渐进的方式转化为环境税税目,不宜操之过急;环境税税目也应尽可能多地囊括各类污染,并注意避免税收上的分配不公。由此,环境税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