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活动课程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活动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必须建设好课内和校内活动基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之如春风细雨,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Z大学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大都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普遍表示希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加强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有效地将影视作品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中,以及组织学生就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支撑,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方向性引导,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发挥好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作用,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纵向看,在和平建设时代,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横向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抵制西化的重要文化阵地;深度看,在国际共运低潮中,基于中国崛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强化和提升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和平台。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特殊价值,有助于我们为搞好爱国主义教育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对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伟大历程,系统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增强陕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陕西省内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陕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带动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视角,在陕西省内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增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进行策略分析,以期对陕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意背景]   为广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推进“树魂立根“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校团委开展了“五月的鲜花分外红“主题月活动(6个小活动组成),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的重要场所。开展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有利于大学实现教学教育目标。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和群体交互式的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具有激发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中体现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从而继承、丰富和升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英雄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英雄文化宣传方式,优化英雄文化的社会环境等教育路径。以期借助新时代英雄文化,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民族性格和千古不衰的民族传统,是召唤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献身的一面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论述是新时期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它不仅继承与发扬了我党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的优良传统,而且更具深刻内涵和广阔视野。要理解这一论述,必须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历年来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以了解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历程…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积极向上的凝聚力量。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侧重于价值判断。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与时代相结合,吸收时代精神,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成为现实的、真正代表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之中。民族精神认同就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可、承认、接受、继承、创新、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并使之发扬光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精神认同。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近,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关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立志塑人、立行做人,其特征为青年性、人才性、时代性。基于全国25个省市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应从挖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深度、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广度、延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维度、加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力度四个方面着力,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必须要不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通过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不仅社会主义国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注重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着力弘扬"美国精神" 美国把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责任公民作为重要目标.美国大力宣扬"美国精神",强调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学生成为有民族精神、勇于开拓的人.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年学生。目前学校教育在内容上应加强社会主义、民族自尊心教育以及传统文学誓育。在具体实施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经常性工作与重大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多难兴邦,这一充满辨证法的话语,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写照,是民族精神展现,民族力量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创造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的团结御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民族危亡时期激励着中国人保卫家乡、保卫和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仍然有巨大的作用,也是新世纪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