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近年来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是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拓展的研究;二是人的利益发展和新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应对路径的研究;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本源、利益价值、利益人学基础的专题深化研究。学界研究的主要薄弱点及未来研究趋向是:应提高到以"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关系"的研究范式来建构思想政治学,在具体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方法上有待深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从理论方面来说,利益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方面来说,利益实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基础;从人类发展史来说,利益关系尖锐对立是社会更替的决定性因素;改革30多年的经验表明,利益和谐与否直接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和高度,其中,经济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政治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文化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家园,社会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生态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海外移民中国梦是海外移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是其中国梦建构的基础。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种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因此,海外移民中国梦建构的基础是多元的,既有自然物质和文化基础,也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其中,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种族认同是它建构的自然根基,海外移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其文化基础,海外移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及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其经济基础,中国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基准的考量和日趋宽容的政策选择是其政治基础,海外移民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地位关系的思考是其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时代,政党政治是责任政治,政党理应成为负责任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功能作用证明了其可以担负起运作公权力、实现民众利益的责任。密切党群关系是政党的根本责任。密切党群关系,要规范党政关系,防止权力异化;夯实执政基础,加强社会整合;完善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渠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可区分为"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两大类,分别有其承担的职责,也有不同的建设与完善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勇 《前沿》2010,(7):20-24
维护政治稳定是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最高政治价值。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因利益过度分化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政治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通过利益整合来积极寻求转型时期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无疑是当前化解利益矛盾,消除稳定隐患,巩固执政基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工党和绿党的政治联盟关系作为澳大利亚政治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其自身的生成和发展逻辑。左翼性质是澳大利亚工党与绿党政治联盟关系的建立基础,利益交换是澳大利亚工党与绿党政治联盟关系的运行机制,不稳定性是澳大利亚工党与绿党政治联盟关系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发现阶段中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有三大主要原因。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其发生的客观社会背景 ;现阶段人民内部的经济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和社会利益矛盾等方面的集中突现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其发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宋玉波  陈仲 《思想战线》2014,(2):136-143
政治等价交换的逻辑起点是政治行为者的公共精神;其内在需求和有效性依赖于民主政治,以及回应性法律对政治权利和利益的均衡调节与平等保护;其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反垄断制度、交换客体限制和诚信原则等构成的"市场规则";其政治主体的义务既相对稳定又因时而易。凡追求政治权力、权利和利益而规避责任者,都须因违反政治等价交换原则而承担道德、政治、法律责任之一种或全部。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政治包容性是保持执政党生命力、巩固执政地位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执政党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的现实情况,不断提升政治包容性,求同存异,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不同组织和个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从而达成社会包容性发展、稳定和谐的双赢结果。社会的和谐需要提升执政党政治包容性,建立包容协调的社会利益诉求多元表达的基础;注重在与民众包容与协商互动中不断提升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以包容筑牢社会信任关系的基石;以政治包容性拓展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2.
经济是基础,政治更集中、更准确、更直接地反映了经济,对经济具有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与经济辩证互动地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需要以战略眼光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先进 《理论月刊》2006,(11):176-178
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系统是由接受主体利益、实践主体利益、本体性主体利益组成的诸利益圈层,它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过程和方面。利益圈层波浪式运动和冲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诸利益圈层遵循利益最大化、利益重合最多、利益波峰最高原则。其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爱娟 《前沿》2006,2(10):243-245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问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主权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行事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极为抽象。国家利益既是民族的或全民的,又是阶级性的;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随意性;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国家利益的动态性为国家利益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益表达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复杂多样的公众利益表达形式和途径.本文提出影响利益表达有效性的两个主要分析变量"组织性"和"结构性",据此建立了利益表达的四种理论类型并详细考察了不同表达类型和形式的政治效用状况.总体而言,转型时期中国的公众利益表达存在制度化不够、结构性不足、被组织性明显和政治有效性较低等问题.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众利益表达途径的多样、真实、畅通和有效,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础的广泛: 首先,是政治基础广泛。其次,是阶级基础广泛。最后,是经济利益基础广泛。组织的广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合法性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和谐的社会利益基础的支撑,但权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将会削弱中共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利益基础。构建遏制腐败、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利益基础,需要强化"利益代表"的执政理念,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政治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是主体为弱势群体,主要发生在县域范围内,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政府和乡镇政府。本文从政治认同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县域的公众政治认同正在一步一步的弱化,导致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具体而言,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利益认同的流失;其次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制度认同的流失;最后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认同的流失。因此要有效地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需从政治认同的三个要素即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来逐步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有组织犯罪的问题。认为一切有组织犯罪活动,作为非法秘密的犯罪利益共同体,其存在与活动都必须以经济作基础。在商品、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运行的价值规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只要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等存在差别和不平等,不同的利益需求总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组织犯罪也是一种利益群体,追逐经济利益是其形成、维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文章分析了当今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犯罪组织的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吕耀怀 《思想战线》2012,38(5):54-57
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社会,一般而言,都会要求政治组织的公开运作。然而,政治组织运作的公开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要求,即并不意味着政治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毫无保留地公布自身的所有信息。政治组织的群体隐私,对于其存在和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只要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备正当的理由,那么,政治组织拥有其相应的隐私利益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正当性辩护。但任何政治组织对于其隐私利益的声张,都不得超越公共利益这一边界。如果政治组织将其隐私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则其所谓的隐私利益就可能丧失正当性,这样的隐私利益就失去了获得法律保护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