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这一优势,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支撑着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系统地批判各种反对改革的言论。王安石对改革理论的建树,成为中国古代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张银平 《侨园》2014,(12):42-43
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这三个人,也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祜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不一。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变法理论可以从内容形式两种角度去考察,其中从形式角度来考察的变法理论可以称之为改革理论。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认识论、法治思想、人才思想以及改革策略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的改革理论,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  相似文献   

5.
周汉兵 《党政论坛》2011,(20):35-35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字,在汉语里是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王安石被人称作“拗相公”,还由于他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他身上,是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7.
既白 《瞭望》1986,(40)
当前我国的改革大业正处于激流声中,使我常常想起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本文不论,只是想谈谈这“三不足”,是否还有点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特征是托古改制思维反复运用.中国历史上从先泰时期的孔孟、韩非到汉代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直到近代的康有为,都难免托古改制思维的束缚.托古改制思维反映了改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矛盾,同时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守旧性与改革所需的思维的创造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晏建怀 《侨园》2014,(1):55-55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了,比之前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输得更彻底和悲壮。但变法失败后,士大夫们不是对变法利弊进行权衡,而多是对王安石个人进行嘲弄和攻击,给王安石贴上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0年开始,邓小平多次提出政治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他一直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搞政治改革不能适应形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0页);他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改革深化的“标志”;他还一再叮嘱,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太迟”。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他在任参知政事期间锐意变法,推行新政。但终因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而失败。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看看历史,此论似乎有理:吴起相楚,推行改革、楚悼王死,新法俱废,吴起被乱箭射死;商鞅辅秦孝公变法,孝公死,惠王继,商鞅遭车裂,灭全家;王安石应宋神宗之召变法,神宗死,哲宗继,司马光为相,新法全废。王安石退居江宁(今南京),饮恨而死…… 看看现实,好象也能找到佐证。最近就接连在报上看到两位改革者因诬告而受挫的事:湘潭市制革厂厂长、优秀企业家李绍梅,在厂里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把一个不起眼  相似文献   

13.
明人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处看见一首未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黄花即菊花,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当西风劲吹,群芳零落之时,唯独菊花抖擞奇葩,凌霜独开,王安石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错误,于是信手续上“秋花不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中,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特别是在他生前的最后二、三年里,为改善国家机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政权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在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重温列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如何从国家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权力,防止和克眼新的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无产阶级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史三题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291093),在治平三年前后,人昭文馆编校典籍,那时苏轼也在史馆任职,两人颇友善.王安石行新政,沈括是变法集团的重要成员.熙宁六年间,沈括奉旨察访两浙.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沈到来后,与苏谈旧谊,颇相得;他又要求拜读苏轼近日所赋诗词,苏就将诗稿交给了他.沈持至别馆,一边吟咏一边手录,并将自己认为诗人讥刺朝政之作一一加上标记,然后上禀神宗皇帝.后来御史李  相似文献   

17.
北宋开国,“不抑兼并”、“不立田制”,地主豪强纷纷兼并土地,并且不纳田赋。到神宗即位,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十分困难,全国土地十之六七均在豪强之手,全年国家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贯,支出共计一亿三千一百八十六万贯,财政赤字高达一千五百多万贯。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便想进行改革,他认为,改革要以理财为先,先解决财政困难,于是起用王安石,设置“制置三司条例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改革的实践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地向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它将日益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我们广大党员和广大人民都纷纷地起来响应,勇于创新,勇于革新。也有些同志思想有些耽心:改革会不会搞乱了?搞糟了?改革能不能成功?有的同志说: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失败,改革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康有为、粱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西方呢?布鲁诺、伽里略坚持地球围绕太阳  相似文献   

19.
蒋勋功 《党政论坛》2014,(20):51-51
有人说,没有比指出别人缺点更高兴的事。这不,就是名人奇才有时也不能免俗。苏东坡被称为旷世奇才,学问深不可测。一天,当他看到宰相王安石写的《咏菊》诗,其中有一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他心生质疑,认为菊花耐寒抗霜,哪能一起风就被吹落一地呢?就自作主张改成:"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当时还悠然自得,直至那一回,他在某地赏菊,一阵风起,菊花便片片飘落,洋洋洒洒,遍地金黄,果然应了王安石诗中的景象。他疑惑不解,一问,方知此地有小气候,菊花耐不住秋风,不比别的地方的菊花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三处,是铁道部同类企业中的第一亏损大户,人均负债1万元。如今,却一跃成为全路同类企业的盈利大户。谈起这些变化,全处上上下下都说这得益于改革;而讲起改革,干部、工人又都夸党委书记顾中久,说他在改革中站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上。改革“路障”多,他甘做“清道夫”如今,改革已全方位、深层次地进入了“深水区”,上了“快车道”。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触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发各种思想问题。对此,顾中久就象一个辛勤的“清道夫”,改革途中哪里有“路障”,他就在哪里工作。前年,处里决定改革管理体制,精简非生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