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官者诫     
三木 《检察纵横》2012,(10):2-2
王文昌先生在此期随笔《检察官三题》中引用山西平遥县城古代县衙门前这样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相似文献   

2.
朱筱苑 《政府法制》2009,(24):42-42
表哥大学毕业后考入县地方税务局威了一名税官,最高兴的莫过于姑父了。姑父在镇里开着一个百货店,他每个月都按时到税务局交税。虽然是主动一分钱不少地纳税,但他心里是不舒服的,他总认为自己交的税是最多的。因为一些有关系的人都是少交甚至不交税。现在儿子到税务局工作了。姑父心想总得沾沾儿子的光吧。他让表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他的百货店减免税。表哥虽然很孝顺,但这件事他不好答应,他给姑父讲法律政策,可姑父不听。表哥没有办法,只好答应想办法帮姑父减税。  相似文献   

3.
不贪:视身外钱财如粪土不霸:视普通百姓如亲人不笨:清官不判糊涂案不软:顶住压力不弯腰1974年时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今后不进政界。后来他当了律师,因为律师是“民”不是“官”。1984年他被任命为县委常委、政法书记,1986年又被人大选为中级法院院长。至今已经当了13年的官,他仍说他不象官,他的特长也不是当官,并用一位外国朋友的话佐证:虽是法官,但更象教授。这位在官不言官,在官厌霸气的法官,就是广东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陈成书。依法治是就要用这样的人说起陈成书,偌大的潮汕平原恐怕难找出第二个和他经历相…  相似文献   

4.
检察官三题     
王文昌 《检察纵横》2012,(10):56-56
山西平遥县城的古代县衙署门前有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是说给当事人的,下联则是说给包括检察官在内的司法官员的。理性平和不仅是执法理念,同时还是检察官的应有司法形象。  相似文献   

5.
宣统二年(1910年),一个叫朱子勉的广东人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因修建京张铁路而闻名的詹天佑先生。在拜见詹天佑时,詹天佑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有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无。在中国,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相似文献   

6.
凡卒 《律师世界》2001,(6):46-46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水根在达康玩具厂已经工作将近四个月了,每天重复着单一的劳动,日子过得繁忙而又单调。一天下了晚班以后,水根正坐在床上看书,富生走进来对水根说:“水根,这个星期六不上班,我们老乡准备搞个聚会,你如果有空就跟我一起去,好不好?”水根想了想,“没问题,到时候你来喊我吧。”星期六,水根和富生坐车赶到郊区,然后富生带着水根象钻迷宫似地走了好半天,才赶到聚会的地点──一位老乡租住的房屋。走进屋里,满满的坐了一屋子人,正用家乡话热火朝天地聊着。水根注意到坐在屋子角落里有一位年轻人,一个人闷…  相似文献   

7.
官场,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之“围城”,身在城外的人拼死拼活想拼进去;身在城内的人,不堪重负而急欲走出来。官场总是与个人利益与个人抱负紧密相连,因而没有做官的人想做官,做了官的人则想做大官。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官场,永远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永远是权谋竞争的第一大舞台。身处官场,如一叶孤舟沉浮茫茫大海。但是所谓“浮沉全有规”,这个“规”就是为官权谋学,深谙了其要旨,自然会通权达变、聪慧睿智,即使狂风肆虐,也定能泰然把舵、怡情泛舟。本栏目的开设将推出求官、为官、用人之道,不求拍案惊奇,但求与人有益。  相似文献   

8.
张祖涛 《政府法制》2013,(18):14-15
鲁迅与蒋介石这一文一武两位浙江老乡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过非常大影响的一代名人。但一直以来,研究和介绍他们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见。许多人所知道的只是鲁迅如何以杂文作为匕首、投枪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9.
“名人”就是大家都知道,并且都喜欢的人。“声望”就是“普遍认为是好的”。而结合起来说,名人就是享有声望的人。名人会有很多的好处,不管是成龙、韩寒这种典型名人,还是芙蓉、凤姐这样的奇葩名人,都免不了比“百姓”(就是姓什么都不重要的人)过得好上一些。  相似文献   

10.
黄莎  王飞  莫立波 《方圆》2023,(6):42-45
<正>在家“躺着赚钱”的林海超等人除了取钱,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几个赌博平台都有专人管理,平台要是想搞个活动,他们只用点头同意在福建省厦门市的机场里,警方蹲守着一个从浙江省舟山市出发的航班。那架飞机上,有他们追踪已久的两个犯罪嫌疑人。天快黑时,犯罪嫌疑人陈烨智、刘维泽落网,当时,他们和几个同行的老乡还带着从普陀山拜佛求的平安果。  相似文献   

11.
求官术漫谈     
据说过去在中国最一本万利的生意就是做官。一朝黄袍加身,自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弄顶不大不小的乌纱帽,也可以食甘餐肥,车马衣轻裘,享受种种受用不尽的好处。看惯了为官者的作成作福,平民百姓们就不免有些眼热心跳,于是官场也如市场一般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芙芙众生拨弄得如醉如痴,几千年下来,便有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求官术C一日“跑官”。天上掉不下乌纱帽,要想做官自来寻。虽然古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但也只是“好做”而已,还要看有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官,许多时候还是须下功夫跑上一番的。当年孔子一车…  相似文献   

12.
一处农村房产,被名人、普通人转卖。为了拿到百万元拆迁补偿款,几任主人先后对簿公堂,盘根错节的案情让人难断孰是孰非。谁是这套拆迁房的主人?谁有权利拿到这笔巨额拆迁款?  相似文献   

13.
文静在2008年5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著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苦难中成长》介绍了吴冠中关于艺术家的一些观点。吴一贯对美协、画院这类机构的存在,公开表达不满。他说,除了中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画院。我们却有那么多画院,养那么多人,出来的作品却很多都不行,因为,这类机构的设置,完全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美协、画院每年都搞采风,一大帮人集体下去,打着旗帜,跟老乡照相,这样做,老乡都不敢讲话了。真正的采风,是要偷偷下去的,要生活在民间,体验风土人情,了解民生疾苦,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  相似文献   

14.
岳文  礼忠 《公民与法治》2013,(13):39-41
饭局上的“地震”“策划高官”被警方带走2013年5月15日晚上10时许,在贵阳市某酒店打工的杨顺明,接到云南老乡的邀请,前往贵阳市世纪南山小区一栋居民楼会所老乡聚餐。云南在贵阳打工的老乡不少,他们也常在一块热闹,杨顺明也时常被列入邀请之列,像这种会餐在老乡当中是经常进行的。杨顺明进入包厢时,包厢里已坐满了人,场面非常热烈。在座的都是老乡,都是云南来贵阳工作的人,其间不乏有头有脸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财、物的流动性增强,职务犯罪也呈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动态特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存在发现线索难、异地取证难、缉拿逃犯难和侦查资源有限、协作请求受阻、协作效果不佳等局面。为此,加强和改善检察机关之间的协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  相似文献   

16.
胡昌方 《中国监察》2013,(18):64-64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林治波 《中国监察》2009,(13):37-37
前不久,有关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向往的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官、当大官。以笔者的见闻和判断,尽管问卷中想当官的不占多数,但确有不少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还是做官,通过做官来出人头地。一些人对“官”的迷恋几乎到了以官职衡量一切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名次前后、座次安排、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安葬何处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即便时和尚、老道,也往往要用官级来套一套,看看相当于多大的官。  相似文献   

18.
无功便是过     
无功便是过冯家刚清代有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当官者寿终来到冥府,向阎王爷报到说:我为官廉洁,所到之处,只饮清水一杯。阎王爷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一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你?!那官辩道:我虽无功,但总也无过吧?...  相似文献   

19.
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大怒,下令严办这两个人。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免官。高宗大怒:“砍昭陵的树,使我陷于不孝,必须杀头。”狄仁杰据理力争,但话说得极为艺术:“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是碰到桀纣就难,碰到尧舜就不难,我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您为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高宗干脆耍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法外施刑如何?”狄仁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朝令夕改,天下岂不要大乱?”  相似文献   

20.
张鸣 《政府法制》2012,(29):27-27
自秦汉以来,国人对于官阶一直很在意。在门阀的时代,门第多少还能冲淡一点官阶的威势。实行科举制度之后,社会对人的评价尺度,只剩下了官位高低和官阶大小。于是,人的“进步”,就只能看在官梯子上的攀登了。小官为小牛人,大官为大牛人。为官做宦的人,官阶大小、穿的衣服质地颜色、佩戴的鱼袋补服样式花饰都不一样,牛与不牛,一望便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