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丕 《当代党员》2006,(10):60-61
今年上半年,重庆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87件363人,其中有6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涉嫌职务犯罪落马。职务犯罪是对公职人员所实施的和职务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类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相似文献   

2.
防止利益冲突——欧美国家反腐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冲突”的概念“利益冲突”(ConflictofInterest)近年来在美洲和欧洲国家流行开来。防止利益冲突被认为是维护政府清廉、预防官员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所谓“利益冲突”,是指政府官员公职上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私人利益二者之间的冲突。从理论上讲,公共职务要求任职者必须百分之百地为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恪尽职守,不得借公职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为此,必须尽量避免个人利益与公职可能发生的任何实在的或潜在的冲突。否则,以职权或职位谋私的腐败现象在所难免。现实生活中,公益与私利之间的潜在冲…  相似文献   

3.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而进行的与其职务活动相关的各种犯罪.它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利用职务便利故意进行的犯罪,比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第二种是故意不正确履行职务进行犯罪,比较典型的是滥用职权,如刑讯逼供罪.第三种是履行职务时因为过失而造成的犯罪,如玩忽职守、重大责任事故罪.这三类职务犯罪都是与公职人员的职务有关,因此,通俗一点讲职务犯罪预防就是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上的犯罪.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确立了监察全面覆盖的立法目的,并且设计了一个三层的规范结构,从监察客体、监察对象和监察事项等三个方面共同规定了监察全面覆盖的实际范围。在监察客体的把握上,社会公权力应当在一定条件下被视为监察客体,立法权和司法权由于各自的特殊属性不宜纳入监察客体范围。在监察对象的认定上,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行使公权力,而不是看是否具有公职身份,故使用"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表述。在监察事项的确定上,应当将其确立为职务违法、职务犯罪和道德操守;对立法机关公职人员的监察以不影响履行代表职责为限;对司法机关公职人员的监察以"审判核心范围"之外的事项为限。  相似文献   

5.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从事公务活动时,以权谋私、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职务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以及渎职、失职等.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务人员职务犯罪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国家公务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危害性最大的腐败现象。如何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是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政府的重大课题。探索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途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一、当前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职务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放弃职责、玩忽职守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造成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将权力作为投资,在行使职务过程中获取非法…  相似文献   

7.
《党风建设》2002,(7):44-44
建国以来浙江省检察机关查处受贿金额最大的一起厅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周航受贿案近日在杭州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指控周航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400余万元,已构成受贿罪。  相似文献   

8.
台湾地区陈水扁海外洗钱案一直是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内地公职人员向海外洗钱的案例也是举不胜举。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解释,公职人员“可以指依照缔约国本国法律的定义和在该缔约国相关法律领域中的适用情况,履行公共职能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任何人员。”而公职人员可能会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这种行为就是腐败。腐败过程中往往产生收益。  相似文献   

9.
张炎波 《前线》2020,(2):39-41
完善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是加强离职公职人员管理的迫切需要。《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对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进行了规定,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范,存在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监管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难以真正发挥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的作用。应系统梳理法律、法规和党纪等规范,立法确定法定监管机构与程序,依照公职职级施加相应行为限制。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它是权力腐败的极端表现,也是社会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和滥用职权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1~5月,全省共立案查处渎职侵权案26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其中滥用职权案件增长幅度较大;成都市去年查处的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395件,比上年同期上升38.6%;温江县近年来也发现和查处了多起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仅去年以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就有21件。  相似文献   

12.
利益冲突是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现象。利益冲突的核心在于公职人员透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等不当手段,为自身或者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益冲突分为显现的利益冲突、表面的利益冲突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三类。对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管理,无疑将侵害公共利益、破坏政府合法性、侵害公共服务理性、诱发腐败问题、降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从国际经验并基于我国情况,应从管理、控制、引导三个层面构建本土化的利益冲突预防机制,通过制度体系与道德伦理的结合,内化公职人员对公共价值的追求,提升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所谓政府人就是指在国家政府机关中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政府人道德是指政府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政府人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始终与一定的权力相联。政府人道德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起着很强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加强对政府人道德建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政府人道德建设的外在条件1.行政道德精神与规范道德精神是道德的灵魂。政府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性。它不仅表现在政府人道德地位和层次都要高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文 《探索》2002,(1):45-48
制度伦理有失公正,制度所体现的伦理精神有违社会道德的合理性目的,这是造成现阶段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问题,就必须在政府制度行为中贯彻落实必要的伦理精神,使政府制度行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合目的性要求;明确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原则;建立规范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保障系统,以便从外在着手制约政府制度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构建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必须实施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张康之 《探索》2006,21(1):107-112
工业化、城市化造就了近代工业社会。但是,这个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社会的分化,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分化过程中。其中,最为基本的分化是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分离。农业社会是一个一体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起规范作用的是习俗和道德,在习俗和道德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也是一个权力制度体系。工业社会的分化使不同的领域出现了不同的规范和规则体系,其中,法律是普遍的规范和规则体系。但是,也正是由于领域的分离,使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受到了极大限制。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领域融合的趋势,它向我们展示的是道德制度的生成。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自觉地去探索这种制度并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4,(20):14-14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法学研讨会上,北大法学教授陈兴良透露,刑法修正案(九)拟设置“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可认定为犯罪,“这个罪名的设置就将感情投资的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17.
李贞懦任琼州大学校长期间,在学校基建工程发包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为基建包工头谋取利益,并收受基建包工头贿赂2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8.
职务犯罪是指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活动,或者不尽职责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职务犯罪必须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谋求对策: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经济革命"与"阳光法案"并举;建立社会及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兵团党校学报》2012,(2):77-77
一直以来,职务犯罪多集中在掌握较大权力、处在较高位置的中年人或临近退休人员身上,多数单位把廉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59岁现象"、"45岁现象"上。然而,北京市一中院的调研显示,当前公职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80后"青年逐渐成为该类犯罪的重要组成群体。我们并不否认此类调研的警示意义,但每每看到以年龄点和出生年代为标准来观察职务犯罪现象,揭示职务犯罪规律,总感觉并未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任何腐败都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权力没有受到严格规范、严厉约束和严密制约。  相似文献   

20.
刘云 《发展论坛》2002,(11):68-69
近几年,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预防职务犯罪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立足于腐败的发生机理,从道德控制、社会控制和司法控制三方面来探析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一、加强道德控制,是预防的首选方略腐败行为是腐败意识的外化。沾染腐败意识是走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遏制腐败意识的蔓延是消除腐败的第一道防线。为了预防职务犯罪,我们有必要探析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