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样的课程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适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适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教师摆脱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样的课程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适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适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教师摆脱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移植与播种——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树臣 《河北法学》2011,29(9):10-21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和"礼"为内容的法律价值观,其共同特征是忽视和压抑个人价值。清末修律中出现的人格、个人本位思想十分可贵,但只是昙花一现。中华民国时期拒绝了传统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确立了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阶级本位"占统治地位,后三十年逐渐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成为指导当今法律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新闻法制走着各自不同的历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新闻法制以义务为本位,侧重限制,西方新闻法制以权利为本位,侧重规范,从法律规则的角度讲,中国新闻法律规则属于义务性规则,西方法律规则属于权利性规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限制的思想根源,"天赋人权"则成为规范的思想武器。限制是基于对后果的防范,规范是基于对过程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论法律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主要在于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但在法律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科学编排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高职法律类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根据法律理性的多重性、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目,积极创设和实践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相似文献   

7.
论重整制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以若干主要发达国家为例,展示现代重整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第二部分围绕重整制度的四个主要特点,即债务清偿法与企业法相结合、私权本位和社会本位相调和、程序法和实体法相融合及多种法律事实及法律效果相聚合,阐明了重整制度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说明了建立重整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一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以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为参照可以看出,以往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脱离立法与实践,致使理论的传承性与内容的重复性过强,囿于对独特性的强制性证成而忽略了经济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在"主体—行为"模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经济法主体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超越。拓补经济法主体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以"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指引创新经济法主体的设置模式,并以"社会本位"为理念突出经济法主体的法益目标。经济法主体理论抽象的价值依归,在于发挥经济法中"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安  魏小凡 《河北法学》2006,24(11):133-139
"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法律要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人性、自由,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我国以往的民事诉讼法是以"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鲜少对人的法律关怀.因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实现指导理念的转变,彰显以人为本,使司法更加便民、利民.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学》2014,(3):102-115
以研究路径的选择为视角,环境法的研究主要分为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主要就环境权主体合理性问题和法律规则设置路径选择的合理性方面展开针锋相对的辩驳,辩驳却没有对环境法实践性这一根本要求予以应有的重视。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之争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的选择、研究立场的选择以及研究路径的选择问题,都为二者提出了一个研究指向的要求———环境行为。针对环境行为进行研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进行环境行为研究的前提就是实现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  相似文献   

11.
何其生  范晓亮 《时代法学》2012,10(4):112-1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民商事纠纷也迅速增多,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越来越受重视,这就需要既精通国际法律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法专业赛事。WillemC.Vis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推广国际商事仲裁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该赛事有利于学生们通过模拟实践来加深对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法等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庭辩技巧、英文法律文书写作等综合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具有良好的法学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化圈及其语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全球化致使出现了更多的英语变体,并蕴涵各自的文化.探讨文化教育的内涵,旨在使英语教育适应英语的演变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总体目标.英语文化教育既涵盖"内圈"文化又必须涉及"外圈"和"扩张圈"文化;文化教育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批评性文化意识,而且注重培育学生的世界胸怀;教材内容应该国际化,包含"内圈"、"外圈"和"扩张圈"文化.  相似文献   

13.
法律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法律英语本科复合型法律人才三种教学模式除存在学时得不到保证、师资力量有限和教材陈旧落后的问题外,最主要的问题是没统一的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标准。实践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达到教学要求标准的基本途径是修订和完善现行教学大纲,或者制定新的统一的《高校法学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4.
肖永平  王承志 《法律科学》2003,28(1):103-107
传票、非方便法院原则和禁诉命令是英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三项制度.体现大陆法系传统的<布鲁塞尔公约>在以判例法为主的英国的实施及其相关判例,展现了各自的法律特征及发展趋势.英国法院在公约的框架之下,不断协调两大法系民商事领域的法律冲突,求同存异,并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国际民事诉讼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对法律英语词汇意义的确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脱离文化背景进行词义确定往往会造成错误理解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在法律英语词汇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的导入,尤其是法律文化的导入;并注意导入形式的生动活泼.如融戏剧表演于教学活动是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崔童鹿  郭鑫华 《河北法学》2007,25(11):142-144
在二语习得理论指导和法律英语教学实践观察的基础上,阐述立足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师创设利于学习者习得英语的和谐心理环境,这是促使学习者有效内化所输入语言、增强二语习得效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三种国家权力中,司法权是最不起眼的一种,其功能和作用一般说来都不如立法权和行政权那样成效显著和引人注目。但在英国,司法权却发挥了不同寻常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法治进程方面,堪称厥功甚伟。司法不但是引领英国法治文明的火车头,而且是支撑现代英国法治大厦的顶梁柱。英国司法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盖因其自身具有功能强大、结构优良、发展优先三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目的理性支配下的承运人责任基础立法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绪雨 《现代法学》2007,29(5):153-159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基础规则并非完全来自于实然,来自于基于效益的目的理性,若根本不以正义为目的,未经法律价值评价,纯粹基于效用与发展国际航运经济的目的理性,不可能得到一个国际航运秩序的"应然"法律规范,亦即表达一项"应然"的航运法律概念。而纯粹脱离国际航运实践效用目的,仅依凭法律价值的"应然"本身,亦不可能创造出能够有效调整国际航运实践的法律秩序。只有在价值与航运事实目的,应然与实然,彼此相互对应,且把基于效用的目的理性的构成同确保基于正义的价值理性的实现两方面协调起来,才能产生真正实际有效的和相对符合正义的国际海上货物承运人责任基础法律。  相似文献   

19.
条约用语的意义模糊并非一个独立问题.通过对WTO案例的实证研究可知,“shall”与“should”在权威的公共英语词典和法律英语词典中都有多义性特征,由此导致成员方和争端解决机构对WTO诸协定中“shall”与“should”具有强制性抑或劝告性意义产生分歧,影响了WTO相关规则的法律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国际法本身的局限性、条约用语的含义可能会随上下文而变化、成员依据其利益对国际法规则作不断变化和不一致的解读、语言模糊性等.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可以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规定的习惯法解释规则合理、准确地选择“shall”与“should”的恰当含义.二者既具有强制性含义又具有劝告性含义,如何在具体语境下确定其具体含义,尚未被不充分的条约实践和条约法规则所证实.  相似文献   

20.
熊德米  陈常青 《现代法学》2000,22(5):101-104
中国的法学古文化是世界法学文化水乳交融的一部分。完整、准确地将我国法学古文化向国外文化译介是语言学者和法律学者责无旁贷的工作。目前所出版的汉英翻译文献 ,其质量令人堪忧。本文提目前正式出版的部分古代法学论述的译文进行评论 ,提出了法律汉英翻译四原则 :准确性、简明性、严谨性、庄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