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兴华在《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撰文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能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可以为公有制经济利用并与之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表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走道路的“特色”,并不表明它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有没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其效果几个方面反思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曲拆认识,进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仍然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资本主义“尾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认定过程;它在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力要求的一种形式,应该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2,(9):25-26
首先,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其次,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自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体制。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关心究竟什么是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标准。有人说,现在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了,而过去一切都是靠计划供应的,这不就是市场经济了吗?还有人开始按市场化程度来“说事儿”。曾经有一家权威部门的人士认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理由就是商品价格已经基本由市场来调节。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2,(12):35-3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民为本;二是市场经济;三是共同富裕;四是中华文化;五是民主政治。首先,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杨宜勇 《前线》2023,(4):16-20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壮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更好”。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公有制(公有制主体)、共产党执政的经济物质基础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非是可以等同互换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执政党”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确立,现在已到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提法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1,(4):64-64
《理论视野》日前发表中央党校原教育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兴山的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而难就是难在这个“结合”上。因为如果结合得好,就能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符合实际的论断。我国既然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会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的。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是统一的,不可能按不同所有制分割为各自独立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发生着密切的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起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的市场,对无论公有或私有经济都一样起资源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为了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有人提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但是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深入和彻底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个体、私营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本。二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十五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六大的“毫不动摇地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理念,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工具理性与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创新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的精神为归依为关怀特征的理想建设,呼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的主体确认;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命题的提出以及进行科学论证的必要性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这段讲中,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根本性突破,它彻底动摇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一科学命题,人们往往误认为…  相似文献   

14.
刘庸 《理论研究》2001,(6):39-41
本文认为传统体制影响之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并非“短缺经济” ,而是属于“浪费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论上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传统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层次矛盾。文章论述了浪费是旧体制下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并对浪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记者: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中国奇迹”。对此,西方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也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有学者就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您对此怎么看?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从大的趋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是渐行渐远,与欧洲社会党的社会主义越走越近。”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没  相似文献   

18.
邸乘光 《学习论坛》2010,26(8):14-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重申的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现实。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是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官本位”。即官权本位、权本位、“拜官”主义、官权拜物教等。“官本位”就是以官权作为基本价值尺度衡量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也就是把官权作为社会的中心,认为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权,就什么都有了。“官本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当代继承,是对以人为本观念的断然否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亟需推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自从有人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实现公平”以来,人们对公平的议论多了起来。但是,人们对公平的内涵的理解很不一样,几乎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往往是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议论公平,符合自己的利益、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认为是公平的;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认为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标准不一样,因而怎样才能实现公平,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