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1965年5月22日傍晚,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抵达井冈山茨坪。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时,茨坪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而1965年的茨坪,俨然一座美丽山村。当车队由北往南沿着西山脚下的公路徐徐开进茨坪时,千百盏灯火将小山村照得一片光明。听到喇叭里播送着《十送红军》的民歌,毛泽东在车上高兴地说井冈山有电灯啦!话音刚落,车队已停在灯火辉煌的宾馆门  相似文献   

2.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  相似文献   

3.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许可、支持下,毛泽东及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扎下了根。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宁冈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4.
正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卢德铭率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实行战略转移,途经芦溪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袭击。卢德铭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率部阻击敌人,不幸壮烈牺牲。对于芦溪一战的惨重损失和卢德铭的牺牲,毛泽东非常痛惜。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茨坪同江西省委负责人交谈时,他感慨地说":井冈山道路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井冈山茨坪红军路,是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的革命斗争史博物馆。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作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一名教师,身处其境,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我们的感受更深刻,我们的体验更丰富。最近,笔者在井冈山茨坪大井村毛泽东旧居进行现场教学时,再次参观大井毛泽东旧居,不禁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7.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两个王佐。一个是井冈山茨坪(原遂川县)的王佐,他曾因和袁文才一起打开山门迎接毛泽东上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而名扬天下;另一个是莲花县高洲乡的王佐,他是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引路人,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党史文汇》2008,(5):F0002-F0002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井冈山茨坪红军路,是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的革命斗争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苑》2013,(12):F0003-F0003
12月7日下午,由井冈山市委主办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与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在茨坪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的权威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探索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作主题发言。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主持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的"四菜一汤"谈起毛泽东的日常餐饮,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四菜一汤"。最典型的表述来自1968—1976年担任毛泽东家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他说:"毛泽东主席餐桌上,我们经常见到是四菜一汤,山珍海味、海参鱼翅都没有,这四菜一汤就是百姓常吃的家常饭——鸡、鱼、肉、蛋。"1965年5月22日下午,毛泽东回到阔别38年的井冈山茨坪,下榻于茨坪宾馆(今井冈山宾馆)115号  相似文献   

11.
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700余人上了井冈山。井冈山位于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之交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全程550华里,被人们称做“五百里井冈。”井冈山是以茨坪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银湖,罗浮,行洲,下庄,井冈山村,荆竹山等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5,(9)
黄连秋少将曾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许多重大战役、战斗。2014年5月16日,井冈儿女口述史料征集工作小组有幸采访了这位井冈山红军老战士的女儿黄力力同志,详细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茨坪为黄连秋少将上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详细情况,本文就这一堂思想政治课背景、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相似文献   

13.
《党史天地》2007,(8):25-26
毛泽东认为林彪毕业黄埔,可当重任 林彪认为毛泽东学识好,对官兵有吸引力 1928年4月下旬,在井冈山茨坪开会。 林彪在会上慷慨陈词:“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敌人;敌人打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  相似文献   

14.
1927年10月24日,这是井冈山人民不可忘记的一日。这一天,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经过与敌人辗转周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荆竹山越过双马石来到了大井。从此,尘封的山门缓缓开启,一个千百年来不被人们关注的偏僻小山村走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这里是红四军军部、医务所和红五军所在地,是毛泽东同志经常居住的地方,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金銮殿”。有当年井冈山流传的民谣为证:“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它也因此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烧杀。敌人不但放火烧毁了这幢有着上百年历史,作为大井象征的客家白屋,还用机枪扫…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其中心地点为茨坪。这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穆子 《党史文苑》2006,(2):30-31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其中心地点为茨坪.这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此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朱德称赞井冈山为"天下第一山",郭沫若游览井冈山后发出"万岭不思游"的赞叹!  相似文献   

17.
井冈抒怀     
披着柔和的日光,迎着清爽的晨风,踏上一级蜿蜒陡峭的石磴,我们兴致勃勃地爬到了井冈山茨坪的南山顶,站在高高的工农兵塑像台坪上,透过朦胧的雾障,凭栏远眺,黄洋界、杨木岭、朱砂冲——隐约可见,一座座巍峨险峻的山峰,犹如一道道连绵起伏的铜墙铁壁,将茨坪围护在中间。 茨坪南山,海拔八百米,是井冈山天然的风景区。这里山势优美,竹木葱茏,五彩缤纷的鲜花,一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以来,许多中共党史教科书和报刊文章,许多中共党史展览陈列的所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沙盘模型,都把井冈山上的茨坪,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广为宣传。茨坪中心观点的流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宣传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宣传中片面强调井冈山地势险要,山高路险,五大哨口,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而轻视宣传党领导根据地群众,开展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使井冈山斗争历史的宣传,不能正确地宣传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1927年秋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700余人上了井冈山.井冈山位于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之交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全程550华里,被人们称做"五百里井冈."井冈山是以茨坪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银湖,罗浮,行洲,下庄,井冈山村,荆竹山等自然村庄,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自古以来为土匪散兵出没之地.毛泽东在决定上山之前就一直考虑:工农革命军上山后能不能在井冈山站住脚?能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能不能生存下去?靠什么发展壮大?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好那里的群众工作?怎样取得群众的信任等等.毛泽东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方式方法,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千百万人所咏诵。这是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不朽名篇。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