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主体自觉性和核心理论命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对自身历史上"左"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与各自传统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是形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两个诱因.这导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2.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创立了灌溉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均较早提出了"灌输"概念,对灌输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灌输理论内容丰富,论证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分析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革命理论的必要性,阐述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可能性。灌输理论不仅对俄国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也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4)
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俄国公社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及其条件。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落后国家率先革命的合理性、迂回过渡策略及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师承马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的最新回答。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理论,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曾设想,这种自治就是“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66页)。他们认为,建立这种制度是巴黎公社进行革命改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人民政权的实质,是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的方法论的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全面地论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列宁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作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  相似文献   

6.
唐纯良  翟志 《理论探讨》2001,3(3):17-19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是一系列落后或相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不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条件 ,首先胜利和发展并且进行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实践。这是新的时代课题 ,是马克思时代未提出的、更是未解决的课题。俄国十月革命本来是比较落后国家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 ,斯大林接班后没有解决好这个课题 ,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决定性的内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论继承发展的新飞跃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地位。它纠正了过渡时期短暂论、“苏联模式”和单纯解决所有制等错误 ,把马克思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又享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变为现实 ,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尚东 《理论导刊》2000,(11):31-33
一、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列宁、毛泽东的探索经验与教训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民粹派首先提出了俄国可以由农村公社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实现“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对此持否定态度。后来,马克思在专门研究俄国问题时,于 1881年写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说,俄国农村中长期保存下来的土地公有制的公社组织假如不遭破坏的话,俄国则“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1882年马、恩在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中又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尖锐地提到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设想。但这种设想不是、也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更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靠俄国人民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这一探索,就其艰巨性和历史意义来讲,都不亚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斗争。在达一伟大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列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列宁正确地回答了上述新课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光辉论断,是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最初几年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基于社会形态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延续了长期以来关于世界革命"寻找信号"和"两极相联"策略的思考,针对性地提出了俄国策略。俄国策略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之时并未实现。到列宁开创十月革命道路,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巨变。列宁努力在理论和实践弥合俄国策略与现实发展的冲突,同时将革命的成功实践不断理论化。对马克思恩格斯俄国策略与十月革命道路进行比较,有助于更好地阐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属于后资本主义的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例如西欧)社会主义才能首先取得胜利。他们也确曾探讨过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走另一条路,例如他们认为俄国的土地公有制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但这个起点是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并且  相似文献   

12.
俄国十月革命已经80年了。8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发生、发展、兴旺、停滞和挫折的阶段,现在又在中国等国开始复兴。在这样的时刻,认真总结和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始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和苏维埃政权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总结他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列宁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列宁早在本  相似文献   

13.
勇敢的尝试伟大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先夺取政权为物质文明创造前提,还是俄国已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两者都说明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合理的。尽管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带有明显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以及苏联的存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制度障碍。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必然逻辑,它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历史虚无主义的"革命制造"论、"革命破坏"论及其"误入歧路"论是从唯心史观出发得出的错误谬论,背离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真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实质是否定作为革命必然逻辑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发展寻找没有历史依据的另类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初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何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并规避资本主义复辟成为革命探索的重要课题。柯尔施在批判伯恩斯坦改良主义和剖析国有化政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工业自治"思想,强调不仅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应通过工人委员会调节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工业自治"思想作为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制度样态及其治理形式的理论设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模式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马克思制度变迁多样性假设探讨的基础上讨论了几个例证,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基础的东西方差异、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设想及实现,以此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多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问题并最终提出“跨越”设想 ,是基于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期盼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实践动因 ;完善唯物史观 ,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理论动因。  相似文献   

18.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晚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成为全世界社会革命”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即未来的世界社会革命将由俄国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发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推动西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同时,俄国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也将定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能教条僵化、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没有创新发展就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新经济政策的思路"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百多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将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