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双周     
《南风窗》2008,(9):8-13
民主技艺下的威权主义(2008年第8期独家策划《威权新势力》)威权主义应是过时了的政治学概念,它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甚至100多年前恩格斯也对这一政治哲学性概念作过相当系统的阐述。然而,威权政治并没有因这一概念进入老龄化而成为历史,威权主义政体依然活跃于当代世界舞台。其原因之一是,各类威权主义政府越来越精于应付民主这个曾让他们害怕的东西,它越来越娴熟地把玩各类选举技艺,并用民粹、传统、民族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最近10来年兴起的混合型政体和威权主义韧性的文献。先从方法论角度批评了转型范式的不足和混合政体的方法论基础,然后从概念上讨论了混合型政体(竞争性威权主义、选举型威权主义等)与威权主义以及民主政体的区别及其对现实政治的多样性的把握,最后讨论了威权主义及混合型政体韧性的问题,尤其是各种制度对混合型政体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对转型范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更好地研究了各种制度对维系威权主义和混合型政体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民主化理论或转型范式对制度因素的忽视。  相似文献   

3.
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拉美以来,这一地区仅有个别民主国家偶尔面临威胁,民主短暂中断。但近期委内瑞拉等多个拉美国家出现了软威权主义,民主第一次面临持久性、协同性的威胁。这些国家的竞争性威权主义似乎不是对多元主义和代议制民主的有限中断,而是一种永久性替代。拉美当前的威权主义趋向还不是地区性的。在巴西等国,民主得到巩固,软威权主义难以影响这些国家。当今拉美的威权主义转向并非来自一般意义上的左翼,而是来自民粹主义左翼。在巴西等国取得成功的左翼不同于民粹主义左翼。查韦斯的逝世影响了拉美威权主义的发展,但其仍将继续存在并保持吸引力。由于多种原因,拉美的威权主义短期内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4.
美国选举制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选举制度是在宪法规定下、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一直保持着宪法规定的基本骨架,并通过宪法修正案、联邦法律、政党改革、各州议会的法律而在具体程序和规则上有所变更。美国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联邦制度、分权制有密切的联系,也体现了美国政权体系中权力分散、权力多元、权力有限的特点,更反映了美国的“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的特色。选举人团制和预选制是美国的独创,前者“古老”,后者较新;但从实践看两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总而言之,美国的选举制度基本上与其他政治制度相适应、相匹配,也基本上能够完成美国民主制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麻烦的、难缠的、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佛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中东问题专家格里高利·高斯三世(F.Gregory GauseⅢ)在美刊《外交事务》2011年第4期以《中东研究缘何错失阿拉伯之春:威权主义稳定性的神话》为题撰文指出,美国学者夸大了阿拉伯威权主义政权的稳定性。作者认为,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政权与军队不只是同盟的关系,后者在一定情况下会成为前者的异己力量;经济自由化改革所产生的贫困、分化、腐败,以及中产阶级的民主要求,共同削弱了阿拉伯威权主义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针对威权式选举的学术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探究选举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会采用哪些研究民主选举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这些研究趋势限制了学者们提出一些关于威权式选举的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及其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独裁政权下的选举目的、选民的投票行为、候选人、选举中的当权者,以及选举和民主化之间的联系。本文最后主张,威权式选举的研究方向要转向揭示和说明不同类型的威权式选举之间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2011年大选中反对党的进展以及执政党、反对党和选民所表现出的选举理性,表明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新加坡仍具有威权主义的体制形式,但是其政治发展却表现出优质性民主的特质,这表现在民主化过程稳定而有序,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高,充分实现了体制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尽管其民主仍有待于发展.政治转型较晚而在权威主义体制内把民主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原因是由其民主的主客观条件较为成熟、政治精英与民众共同推动民主化进程以及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较高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经历了从"家长式威权体制"到"共治式威权体制"的转变.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法治式威权体制.在发展的路径上,可以县级政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自治性县政体制,改变目前的权力来源和责任体制;以强化国家的法制为基础,建立司法制衡制度,重构民众对国家权威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市场不透明、失序、法治基础薄弱、落后的政治文化流行,威权主义体制内某些积极因素在某个时期曾经创造出的经济增长奇迹,又被同样来自它自身内部的消极因素所吞噬和破坏,继而发生政治地震,乃至全社会地震,这就是亚洲裙带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大同小异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12日举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是“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半为113席后的第一次,是实施“单一选区”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两票制”实施的第一次。新的选举制度是台湾“立法院”5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一新的选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台湾现有的政党政治、政治生态与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台湾地方政治生态也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混合政体的兴起是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转型的显著特征,在本文中,两位作者集中研究了竞争性威权主义这一特殊的混合政体,探讨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兴起的背景,界定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民主论争,同时探索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形成的三条路径并阐述了竞争性威权主义研究的重大意义。本文对于深入研究冷战后日益兴起的各种非民主政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朗伊斯兰政权创立伊始,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三权分立的治理方式就被嫁接到法基赫主宰的伊斯兰政权体系上,选举制度被纳入伊朗的政治系统中,并为伊斯兰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依据,由此而形成的“伊斯兰民主”,在中东地区可谓独树一帜。因此,选举乃是伊朗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作为选举,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否则,选举结果就很难被选民所认可,甚至会引发激烈冲突。2009年6月举行的伊朗第十届总统大选,围绕着是否存在选举舞弊问题,最终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性示威并演化为深刻的政治危机,不仅对伊朗政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对未来伊朗政治发展道路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许开轶 《当代世界》2008,(12):46-49
威权政治即“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形式上保留了选举、代议制、政党等民主政治形式,但实际上限制公民政治自由、高度集权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威权政治形态曾出现于德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东亚等国家和地区,而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政治则是最具典型意义。拉丁美洲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起步最早,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至今已经将近二个世纪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威权新势力     
谢奕秋 《南风窗》2008,(8):32-33
策划人语威权是民主大潮下的一个概念,指兼具民主与专权两面的新统治形式,或日专制与民主之间的过渡形态。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由政变方式上台的威权政府纷纷倒台,而藉操弄选举把持政权的威权却度过了这一波低潮期,不少国家通过修宪悄悄撤除了领袖连任的限制,少数国家更在新世纪以令人眩目的姿态重登国际舞台,向美国的地区政策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方忱 《南风窗》2013,(7):88-90
宗教力量的复兴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正发党成功的故事还会在其它"威权主义"垄断政治的地方上演,哪怕它们并不是伊斯兰国家。"和犹太复国主义、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一样,对伊斯兰的恐惧症必然应被视作反人类罪。"2月27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上的这句话引发轩然大波。由于其将"犹太复国主义"划入反人类罪,  相似文献   

16.
于英红 《南风窗》2010,(26):80-81
理想主义搅局者只能存活于民主体制中,而在威权体制下,"刚者易逝,柔者长存",只有柔性很强的节制型搅局者才能借助变动的筹码,为自己的理念获得曲线伸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民主化的曲折过程有其内在规律,其过渡状态的复杂蕴含深刻的原因.威权政治的回潮是暂时的、有限的,俄国已达到了西方民主的底线"选举民主"的水平.民主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营造相应的制度环境,培育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威权政治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民主化研究一直是比较政治学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现实政治的发展,不同时期民主化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当民主化成为某一时期全球政治的主要潮流时,研究重点就集中在民主政体上;当一些民主政权被威权统治所取代,或者民主化的结果不如理论预期时,学者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到威权政体上。从客观现实的发生、发展,到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系统研究论述,这中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但总体还是处于相对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20年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地方实践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国也即将在国家层面出台有关公民社会管理的新规。北京的实践表明,地方官员对民间社团的认识并未对民间社团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公共福利的地方化、将公共福利的配送与官员的仕途升迁挂钩,则共同推动了政府与民间社团进行合作的认识。然而,这一认识又因国外民间组织对抗政府的案例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政府主导经济的强劲发展而受到冲击。种种矛盾认识的彼此融合形成了协商式威权主义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相对自治的民间社团的自主发展,也提倡政府采取更加间接的管控机制。协商式威权主义促进了中国的地方政府治理。这就挑战了威权体制之下无法产生自治的公民社会以及公民社会是民主化指标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