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备受关注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在舆论高度关注和公众热切期盼中,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开“三公”经费既是社会的期吩,民众的心愿,当然也应该是权力部门“清洗”自己的一次绝好机会。“三公”经费的公开,可以说让一些部门费尽心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力图让“三公”经费,  相似文献   

2.
《湘潮》1991,(6)
封建社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皇帝自称孤家,是超人。宰相被称为“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七品县官遇则被称为“父母官”。总之,凡官都是“治人者”,都凌于“治于人者”之上。凡民都是“治于人者”,都受凌于“治人者”之下。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总有管理者,也就是“当官的”;有管理者就有被管理者,也就是所谓“为  相似文献   

3.
“三公”,即中国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三项费用之简称。民众急切地期盼着“三公”能够真正的公开透明,但是中央政府各部委却以种种理由推诿,即便公布出来的账目也是让人一头雾水,而除少数几个省市外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何时能够公布其“三公”则不得而知。“三公”支出比例之高就是中国行政成本位列为世界最高之行列的一个重要表现。治理“三公”问题,除了具体技术、规范等改进外,根本的出路在于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意义的民主财政。  相似文献   

4.
蓝红生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蓝屋村,1984年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县医院一名医生,但他却救不了穷家和多病的父亲。父亲犯病时连走路都困难,母亲也积劳成疾,颤颤巍巍地支撑着家务。更让他揪心的是,家乡大多农户都一直在贫困中挣扎,生病十有八九不看,小病撑着,大病等死。他感到当医生是救不了大家的。  相似文献   

5.
椿桦 《廉政瞭望》2011,(6):39-39
“少往道德层面靠,也就是混口饭吃,他尽到了他的职责,就是好医生”,这是部分公众对以上医生言论的一种认知。 说话不构成一种罪,这是言论自由的一个重要特征。医生希望患者等她下班再死,不是一个法律问题,法律做不出评判,但人心可以,人们质疑、批评,就是社会人心在表达态度,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7):81-81
“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烈传》。汉代崔烈,位列九卿,名重一时,但仍不满足于既有的地位。在荒淫奢侈的汉灵帝以卖官之资填补国库之虚时,他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得享三公之尊,然而他的声誉也从此一落千丈。一日,崔烈问其子崔钧:“我做了三公,外人对我有何议论?”崔钧如实答道:“人们都嫌你有铜臭味。”后来,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讽刺用钱买官或俗陋无知的富人。  相似文献   

7.
警惕谊贿     
正"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要想提拔得快,就要与领导靠得近一点,零距离接触最好。所谓"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然而也不尽然。假如你遇到的上司是曾国藩,要想靠跑或送来获得提拔重用,近乎于痴人说梦。这一天,曾国藩召集谋士商量军国大事。人还未到齐,  相似文献   

8.
宋太宗打算任用吕端当宰相,私下里跟一些朝臣征求意见。听到的是一片反对之声,理由是吕端这个人太糊涂,不堪大用。太宗困惑了,他想知道吕端糊涂在什么地方,于是知道了下面的事。有一年,吕端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上朝时从一群文武官员前经过,一个小官似乎对他的能力很不服气。于是对着他的背影轻蔑地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  相似文献   

9.
甄鹏 《理论学刊》2006,(3):95-96
一、宰相的概念“宰相”一词,在中国古代一直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除了辽朝),而只是丞相等执政官员的通称。那么,宰相的含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宰相就是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中参议政事、起百官领袖作用的人。具体分析,宰相必须具有如下要素:1.处于国家最高决策层。处于国家最高决策  相似文献   

10.
廉官≠好官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今,对其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廉洁与否。在旧社会,百姓深受贪官酷吏之害,便有了一种感觉;“廉官便是好官”。但笔者认为,无论古今,好官理当是廉官,但廉官却不一定是好官。   唐玄宗在位初期,有个副宰相叫卢怀慎,虽身居高位,却非常廉洁,病逝时家里竟穷得无钱办丧事。像这样一位极为廉洁的“中央级高干”,按理说应是口碑不错的,但他却偏偏名声欠佳。缘何 ?皆因他只能廉洁自身,却不勤政办事,人们戏称他为“伴食宰相”。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对那些只廉不勤的官员也是非常鄙视的…  相似文献   

11.
温玉顺 《党课》2011,(18):24-27
近期,已有80多家中央单位“晒”出了2010年的“三公”经费,与以前的信息不透明相比,这让人们多多少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不公开不知道,一公开吓一跳。在已公开的“三公”费用中,公车费用竟占了六成以上,喊了多少年的公车改革几乎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大可 《党课》2011,(23):71-73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人们开始把目澍旨向“三公”消费。最近,中央一些部委带头公布“三公”消费,赢得了一些掌声,但其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仍令公众不满。  相似文献   

13.
国情     
温家宝:解决不好腐败会“人亡政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对于民众关注的腐败滋生点——“三公”问题,会议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今年继续实行零增长。目前,已有98个中央部门和部分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但是,全国范围内“三公”经费的具体数字,却一直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14.
心冷必酷,心酷必残忍。有几件事足以证明这一点。其一是关于医院、医生的。乌鲁木齐市的普通居民刘华东抱着不慎被开水烫伤的已生命垂危的 3岁幼儿,一连跑了 4家医院,均被拒收。距孩子烫伤 4个小时后,孩子终于住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但此时孩子已奄奄一息,不久休克而死。拒收的原因是因患者没有 2万元的押金。把钱看得比命贵的医院、医生不只前面 4家。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为“创收”,医生竟用下流手法偷改化验单,把阴性改成阳性,以增加患者;又将正常人治成不正常,从中“赚”医疗费。成都市的一个很有名气的但又不具备行医资…  相似文献   

15.
正欧阳修称,士人的理想是"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但谏官天生就是要监督宰相的,而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宰相,一般都不喜欢被人监督。监察官和行政官这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成了千年难解,他们彼此又"相爱相杀",最终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冲突中不断磨合,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陈良 《廉政瞭望》2014,(24):64-65
元朝,是有史以来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武力最强的帝国。曾几何时,这个强大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两个年轻人手里。他们风华正茂。锐意进取,可望大有作为。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泛滥,已经成为党内外人们诟病很多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公众反映强烈的“三公”问题,还是在相当一些腐败现象的背后,都毫无例外地游荡着一个特权意识的幽灵。这一切,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千群关系。特权多走一步就是腐败。对这个问题,党的纪委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观点     
《廉政瞭望》2012,(16):10-10
党报提“三公”公开后的四点期待 截至7月24日,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去年决算和“三公”经费情况。《人民日报》刊文称,人们对“三公”公开有更多期待:“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标准不明,导致一些部门花钱超支;统计没有统一口径,公众无从监督;期待进一步明晰概念、明确标准。部门之间数额相差大,期待建立互动机制,回应疑惑。规范是公开的目的,期待建立针对具体人的约束问责机制,公布典型案例。地方接待任务繁重,期待其如实公开,加以跟进。  相似文献   

19.
贤士荐相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8):53-53
战国时,魏文侯继位后,励精图治,但魏文侯在选任谁做宰相的问题上颇费思虑。一次他问大臣李克说:“古人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择良相,现在我不知道是选魏成子还是翟璜做宰相,你看这二人谁合适呢?”李克说:“臣才疏学浅不能深论,但是观察人的方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做百姓时看他以何人为友,富贵显达时看他向国君举荐何人,  相似文献   

20.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的"中书门下""枢密院"到明清时期的"四辅官""内阁"制,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经变迁。在古代中国,宰相(隋之前称为"丞相"或"相国")是"百官之长"。历朝历代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一般都是围绕这个位置展开的。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在先秦时期,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丞相府掌管行政,太尉府掌握军权,御史府负责监察兼皇帝的秘书办。"三府"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