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应理解为直接经济损失。认定损失数额可视具体案情采用以下方法:计算被侵权人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为依据认定经济损失;根据商业秘密许可使用费认定被侵权人的损失数额;侵权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的,应当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损失数额;侵权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商业秘密后尚未获取利益即案发,应根据具体案情使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其侵权行为情节轻重。  相似文献   

2.
由于知识产权损害的特殊性,损害赔偿额的确定是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审判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侵权人的赔偿责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操作不尽一致,本文就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立法的缺陷和对策试作粗浅探讨。一、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立法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对侵权损害赔偿作了具体规定。由于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以致难以公正合理地确定专利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范围和损害赔偿数额,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利…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侵权赔偿额的确定,一直是我国著作权法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司法实践中对于摄影作品侵权赔偿额计算的不统一,以及权利人请求赔偿数额与法院实际判决赔偿数额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前摄影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使权利人的损失无法充分弥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社会争议与对司法的质疑,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摄影作品著作权侵权赔偿额计算标准的立法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4.
《民法总则》第188条在总结立法和司法经验,有所创新,规定了因见义勇为受害的特别请求权.这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转变诚信道德日渐式微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因见义勇为受害的人有权行使该请求权,侵权人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性质类似于谢金;如果侵权人不能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受益人应当就赔偿不足部分承担适当补偿责任;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的,受益人承担的适当补偿责任是补充责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5.
酌情赔偿是著作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赔偿额确定依据.各国立法对此有不同的立法模式.在选择性模式、后位性模式和单一性模式立法中,酌情赔偿适用的先后顺次有所不同.我国司法实务界对酌情赔偿的适用,呈现出机械性适用、灵活性适用和突破性适用三种情形.为规范酌情赔偿的适用,应当将作品类型、侵权行为性质、侵权行为后果、合理使用费、侵权地经济发展状况、作品流行程度、侵权人经营场所的位置、侵权人经营规模、作品发行范围、作者的知名度、国家相关稿酬规定、作品的商业价值、为制止侵权行为而支付的合理费用等确定为酌情赔偿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被侵权人死亡的情形下,赋予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就其支付的合理费用对侵权人享有直接求偿权是《侵权责任法》的制度创新。但立法的抽象、概括使得该制度略显粗糙。从解释论的视角分析,直接求偿权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权利人应包括除被侵权人近亲属和法定垫付人之外的无因管理人、医疗机构以及贷款人,其在享有直接求偿权的同时,还可基于无因管理或其他法律关系请求被侵权人继承人予以赔偿。在权利人和被侵权人继承人同时向侵权人主张赔偿,侵权人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直接求偿权优先。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标法对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的构建并非完善且较为原则化 ,增加了实践中操作的难度。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了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的法律经济学的逻辑 ,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范围及其数额的确定 ,对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范围及其数额作出重新界定 ,希望能对我国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责任案件的审判实践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搞清技术秘密的表现形式,掌握技术信息非公知性的判定方法,做好被诉侵权人技术信息与权利人技术秘密相似性的查证,科学地确定侵权的赔偿数额,是技术秘密司法保护中的难点和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近年来我省知识产权的审判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赘述。  相似文献   

9.
无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专利侵权案件,存在法定赔偿额上下限幅度过大、缺乏赔偿额量化标准和情节考量标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专利立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一种法定赔偿的适用方式,即通过对无许可专利价值的分析和估算确定赔偿的幅度范围、通过对侵权情节的考量在该幅度范围内酌定具体数额。并结合审判实践和专利分析技术,详细分析估算专利价值的因素、应参照的侵权情节。并对部分争议较大的因素进行探讨。试图解决困扰专利审判实践的难题,为专利法的修订和法定赔偿制度的完善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过窄,应适当扩展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如规定侵犯特定财产权、侵害生命权等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法人也应该成为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时应适当参照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原则,考虑适用相关判例,逐步提高赔偿数额,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侵权情节、侵权人的获利情况及其承担责任的能力、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受害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04年5月1日生效施行,该解释解决了人身损害案件审理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本解释第五条在确定共同侵权的性质、赔偿权利人部分免责的效力、共同侵权人内部赔偿份额确定及法院的释明义务等方面为审判实践指引了方向,但在审判适用中,基于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笔者试就此条解释谈谈初浅见解。  相似文献   

12.
当不存在侵权人、侵权人未被抓获或者侵权人无力赔偿时,见义勇为受益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在法律适用上面临无因管理与公平责任的双重选择。但是当受益人没有受益或者受益较小时,若适用无因管理,则受益人将承担过大的民事责任;当见义勇为的损害远大于受益人的受益时,若选择公平责任,则见义勇为者将得不到足够的损失补偿。因此提出受益人应当采取广义,承担全面赔偿的责任,其中具体受益人承担公平责任,国家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受害人通过主张侵权之诉得以全面实现损害赔偿救济。作为债权人,通过法律解释扩张《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方式,将履行利益纳入其保护范围之内,以侵权之诉实现其履行利益和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的全面赔偿;而作为第三人,若仅有侵权人造成的人身损害、精神损害,主张侵权责任毋庸置疑;除此之外若因侵权人的行为导致第三人承受间接损失,在间接损失存在时,依照侵权行为判定标准若构成侵权,则第三人也可援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14.
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要具备特定条件.赔偿时要遵循受害人诉请、抚慰为主补偿为辅、从实际出发公平合理的原则.赔偿范围以《解释》为限.赔偿数额的确定应考虑侵权人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经济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保险人代位追偿案件的概念和种类保险人代位追偿案件,是指在被保险财产损失应当由第三人负责赔偿的前提下,投保人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要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先予赔偿后,投保人将追偿权转移给保险人,并协助保险人向第三人追偿的案件。保险人代位追偿案件以发生的根据来分,有下列三种: (一)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代位追偿案件。此类案件多见于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中,由于被保险人的损失由侵权人侵权行为所引起,侵权行为人必须依法承担赔  相似文献   

16.
“误学费”是指在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未成年人因侵权行为所导致的身体损害而遭受到的就学利益的损失.根据现代民法侵权损害的“全面赔偿”原则,参照就学时间损失、就学机会损失的标准,“误学费”的赔偿范围应当包含:补课费、生活费、精神损失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对其损失的赔偿范围,包括如何确定机会损失等问题,并没有规定.为了更明确地界定缔约过失损失的范围,对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性质以及确定损失范围的原则等同题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具体分析了机会损失如何计算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中,个人肖像极易在未经肖像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被非法用于商业推广宣传之中,对此构建合理的肖像权商品化救济机制尤为必要.本文将肖像权的权利救济立足于一体化的保护模式,运用推定的方式对权利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加以认定.在请求经济损失赔偿时,肖像权人可以根据所受损失和侵权人所获利益的大小,分别适用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或者获利返还请求权.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要考虑抚慰金的功能并结合《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0条的考量因素加以确定,但侵权人获利不宜作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在商标司法实践中普遍将法定赔偿作为侵权判赔的主导性方法,这一现状与商标侵权案件的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权利人举证不能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使商标权法定赔偿获得更加规范的适用,我国商标法应当进一步明晰商标权法定赔偿的适用条件,同时还应就侵权情节轻重的判断、涉案商标价值的高低以及侵权过错程度对法定赔偿的影响等问题尽快形成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家行政赔偿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因故意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由国家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一、国家行政赔偿的法律依据国家行政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宪法、基本法律和某些特别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里所指的国家机关侵权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