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它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体制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等必然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对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要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精华与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我们的社会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必须不断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民军队要继续做全社会的表率。  相似文献   

3.
张爱民 《前沿》2006,(1):72-74
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本文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并影响着世界各国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化浪潮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所追求的是社会合理化与全球一体化。在全球化和全球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在大力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积极传统和认同基础.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生活以积极意义.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化语境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把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析西方社会思潮,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是培育与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与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精神之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扣林 《理论月刊》2004,(11):57-59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熏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熏因此熏能否弘扬和培植民族精神熏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撑、凝聚、教化功能熏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略论国际意识与高校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鸿鹏 《桂海论丛》2004,20(5):94-96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中的时代要求,强化国际意识是弘扬和培育高校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高校必须将国际意识的内涵渗透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去,没有国际意识的民族精神是狭隘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国际意识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开放、充满生机的,也是强大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0.
赵炎才 《学习与实践》2006,(10):120-132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其内涵主要围绕彰显民族整体精神、丰富民族理想精神、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等方面展开。彰显民族整体精神涉及关注民族、国家、世界与人类社会,拓展了传统整体范围,并展示了一幅中华民族国家全方位近代化的美丽图景;丰富民族理想精神主要包括大同理想与人格理想两方面;重铸民族人文精神又体现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重视教育事业、谋求人的体、智、德全面发展,注重社会文化等;而弘扬民族实践精神则涵盖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等内容。此四方面构成孙中山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诉求、核心理念、行为方式等获得新的时代提升。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就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小康社会与天下大同的思想之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精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和核心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其地位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十分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然而,人们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民族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加强对国民进行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族主义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民族正义观,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民族问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激发人们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研究儒学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多采 ,其涵盖面几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风民俗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 ,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 ,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 ,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新文化的今天 ,我们理应对中国佛教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认真地加以发掘、继承和发扬广大。当前 ,面临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 ,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寻求精神安乐和宁静的重要性和迫切…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内隐形态的本质要素 ,从内和外、本质和现象、核心和核外的关系看 ,民族精神处于内在和核心的位置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总体说来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呈现一种正相关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的丧失 ,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能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则使中华民族精神沦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整合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宁娜 《人民论坛》2010,(2):104-105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构成严峻的考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对增强民族意识、保持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从容应对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整合,积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省人大代表宁凤莲:鼓励民营企业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坚持以法治企、以德治企,形成持久、规范、自律的行业秩序。"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帮扶力度""出台适合民营企业发展需求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