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磊 《台声》2008,(5):19-20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不断发展,大陆不仅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伙伴,还是台商的第一大投资地。据大陆方面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5146个,按投资者注册地和实际到资额统计,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7.6亿美元。而据台湾方面估算,包括以第三地名义进入大陆的台资,台商在大陆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占台商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然而在台商蜂涌投资大陆的同时,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项目和金额却几近于零,这种不正常的经济局面主要是台湾当局的限制性政策所致。随着主张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马英九和萧万长上台,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限制性政策是否能够大幅调整,两岸能否迎来双向投资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郑清贤 《人民政坛》2009,(12):35-35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祖国大陆共批准了7.18多万个台商投资项目,合同投资金额1016.35多亿美元。可是根据台湾“投审会”的统计,截至2006年,投资大陆的台资项目只有3.44万个,投资额仅为548.98亿美元。造成两者数据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台商采取了隐名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底,台湾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一周年。据台湾方面统计,2009年7月1日到2010年6月底,台湾“经济部”批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58项,投资金额7991万美元,雇用台湾员工达1200多人,远不如预期。其中,大陆企业对台制造业投资项目非常有限,仅有3项,仅占总数的0.05%。这与台湾对大陆投资以制造业为主,占85%以上(初期占90%以上)形成鲜明对照。而今年上半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达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5%,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银行积极开展对台商投资企业的融资业务,是台商投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融资主渠道。据初步统计,在全国3.6万家台商投资企业中,有1万多家台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银行开立账户,办理结算、存款、贷款等业务,其中2000多家台商企业得到了中国银行的贷款支持,中国银行累计为其发放了近60亿元人民币(下同)贷款和近8亿美元的外汇贷款,缓解了部分台商投资企业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台商投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自1994年起,中国银行还承办了对台商投资企业的专项贷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数字     
8400亿美元 截至2008年10月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7000多个,实际吸引台资470多亿美元;两岸贸易额累计达8400多亿美元。 30% “大三通”顺利实现,台湾船舶驶往大陆各个港口,平均每航次可节省约16至27个小时,节省运输成本约15%至30%。  相似文献   

6.
沈正一 《台声》2000,(11):15-15
前些日子,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要对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课征“国家安全税”,立即遭到广大台商的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抹杀了台商的贡献,也侮辱了台商的尊严。台湾各界人士都纷纷提出质疑和强烈抗议。这个风波刚刚过去,最近台湾“经建会”和“经济部”又宣布将采取“总量管制”来规范大陆投资,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不能超过岛内生产毛额(即 GDP) 2%;还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应是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如果台商仅是“外移大陆”,并非进行全球化布局,“政府”就不准其赴大陆投资。这是继李登辉 1996年 8月提出“戒急用忍”之后,又一次…  相似文献   

7.
祖国大陆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国力空前增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尤其是向台商倾斜的优惠政策更具吸引力。目前台商已把大陆看作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融资所在,到大陆投资、到大陆融资、到大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4,(10):50-51
大陆台商对祖国建立新认同 过去,台商对大陆的认同主要基于台商祖先“源”于大陆引发的寻根情结,现在随着台商与大陆融合程度的提升,台商开始建立起基于自身经历对祖国新的认同。自从1989年国务院公布给予台商优惠新措施、台商投资大陆始成规模之后,15年来,台商又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结束两岸对峙、实现"三通"的建议,之后,台商冲破重重阻力开始在大陆投资。由于要素成本、政策法律环境、文化氛围等原因,大陆东南沿海诸省市成为台商聚集地。分布概况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的不断增加,按大  相似文献   

10.
樊宁 《台声》2002,(5):32-34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是台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中,很多台资企业落户苏州新区。为了谋求产业的第二春,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阖家团聚,台商老板、台籍干部携带家属来到大陆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苏州新区“台商圈”。“台商到大陆投资是挡也挡不住的”2000年9月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王勋辉,身材魁梧,很富有感召力。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92年就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11.
谢楠 《两岸关系》2014,(3):37-39
<正>据商务部统计,2013两岸贸易额为1972.8亿美元,同比上升16.7%。但两岸热络的经贸往来中也存在不少隐忧,突出表现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有所减少。2013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017个,同比下降9.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0.9亿美元,同比下降26.7%。台湾工业总会对此所做调查显示,40.2%的台商由于"大陆生产成本上升"而不再追加投资,31.5%的台商因为"两岸产业  相似文献   

12.
蔡宏明 《台声》2013,(3):42-42
自1991年岛内开放对大陆投资以来,两岸投资即呈现不相称现象。2008年两岸关系得以改善,经贸关系正常化。然而,自2009年开放以来至2012年,台湾方面总计核准5.363亿。相对地,2012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专案2229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8.5亿美元。两岸相互投资仍呈现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大陆为台商提供融资新管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石青 《两岸关系》2005,(10):39-41
9月7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与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签署了”关于支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协议内容为:国家开发银行向台商提供专案贷款,首期为时5年,额度为300亿元人民币,以解决大陆台商在内地融资的困难,该项贷款将优先提供给从事基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台资企业。这是在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先后公开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后,祖国大陆为台湾同胞所做的又一实事。  相似文献   

14.
高昂的代价     
近年来,台商来大陆投资办企业日趋热络,祖国大陆有关部门也相应制订有关法律和政策,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然而,个别台商却忽视投资规定,私下与个人洽谈投资项目,结果为自己的“隐性”投资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年前,台商温先生来上海寻找投资项目,与大陆赵某等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约定由温出资人民币100万元,委托上海市民赵某出任董事长兼总  相似文献   

15.
郜言 《台声》2007,(11):52-53
胡蔡安,一个为台商所熟知的名字,他靠着对大陆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的了解和对台商投资领域的掌握,为台商来大陆投资牵线搭桥,创遣了不凡的业绩。这位自称“此大陆人更了解大陆投资环境”的台商,他有着怎样的敏锐眼光和商机意识,创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创业故事,体味他创业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6.
迄今,台商赴大陆投资、 旅游等,必须在岛内 将新台币兑换成美元,再到大陆用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费时费钱,十分不便。台商若要将盈余汇出岛内,又要一番折腾。据业内人士测算,即使不算手续费,100万元新台币辗转到内地,就要损失718元人民币。按台湾每年流入到内地金额为100亿美元计算,台商因人民币与新台币不能自由兑换造成的损失就超过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7.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与两岸关系——一个政治经济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能远 《台湾研究集刊》2000,89(1):1-7,,16,
台商投资大陆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大陆改革开放与台湾产业升级需求,构成强大拉力与推力的结果。台商投资大陆的三次理论争议,凸显了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种种政治考量,遂使台商投资大陆,深受政治的干扰与阻碍,因此,对于促进两岸产业分工与经济整合,功能不显。鉴于“两国论”的出现,未来两岸关系尚难令人乐观,两岸关系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禁止与阻挠。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台声》2008,(3):19-20
近年来,“台商回流”已成台湾当局两岸经贸政策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春节过后,在岛内“大选”之前,台“经济部”再次增加200亿元新台币的工业区投资租税优惠额度,鼓励台商回流。然而,台商回流现象虽有所增加,成效却非常有限,与台商对外投资相比不成比例。特别是,台商回流不是台商从大陆撤资,而是台商在海峡两岸新的战略布局,是看好两岸直航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后的新商机,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合作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19.
大陆的房地产市场有内销房与外销房的区分,台商最初只能买外销房。随着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日益增多,内销房的市场已逐渐向台商开放。1997年、199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的《北京市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规定了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购买北京市的内销商品房。所谓“特定条件”一般是指有股权证明书的投资者和台资企业的高级雇员。  相似文献   

20.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或许已经到来。 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简称“电电公会”)近日发表的《2011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由重庆、成都和西安组成的“西三角”正在崛起,超越“长三角”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榜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