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的争议主要是在对待它们的态度。测谎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刑事侦查技术,应用于刑事侦查,具有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测谎结论可以作为证据在诉讼中使用,但需要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并经过综合评断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全盘否定和完全推崇都是十分草率的。笔者建议尽快依法确立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促进刑事侦查手段和诉讼证据的科学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2.
判断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必须从证据的"三性"出发。合法性和客观性都不应阻碍测谎结论成为诉讼证据,更不能以真实性否定测谎结论的客观性;作为证据的本质属性,关联性的缺乏是测谎结论不能成为诉讼证据的根本原因。明确测谎结论的法律性质,方能更好其发挥人权保护功能和审查判断、获取其他证据的手段功能。  相似文献   

3.
付翠 《政法学刊》2012,(4):72-78
测谎技术作为一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谎言的重要刑事技术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和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却莫衷一是,争议颇多。因此文章在分析测谎结论证据资格以及目前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诠释,以期进一步明晰测谎结论在证据网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测谎原理、冲突与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测谎证据也是自然科学与法律科学交叉共生的结果。通过鉴定结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给案件的侦破、公诉以及审判带来一些国家层面上的便利,但是,测谎证据同时也会引起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利、科学与否的冲突。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给测谎证据以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严耿斌 《法制与社会》2012,(18):117-118
测谎在民事诉讼中多有运用,但测谎结论在具备民事诉讼证据的"三性"即合法性、客观性及关联性方面尚有欠缺,应属不完全适格的民事诉讼证据。但测谎确有其客观需要和价值,适当运用测谎结论有助于提高民事诉讼效率、实现民事诉讼公正,故测谎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辅助形式。  相似文献   

6.
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谎结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利,它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为充分实现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发挥其在揭露欺骗、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国立法应尽快赋予测谎结论合法性,从而最终确认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7.
真实的谎言--测谎结果不宜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之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论述了测谎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运用概况,对测谎结果的可信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测谎结果的可信度令人质疑,进而对测谎结果能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进行了论述,认为测谎结果不具有证据资格,并对采用测谎结果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测谎结果不宜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但是可以在侦查和审查判断证据方面发挥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测谎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为案件侦破、纠纷解决提供了又一途径。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测谎结论的证据功能并无规定。面对司法实践的超前和立法的滞后,对测谎结论进行民事证据法的考察,对完善证据立法,提高办案质量,实现民事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但对测谎结论能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及其证据种类,仍有争议。从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看,测谎结论具有证据能力,是鉴定结论的一种。但鉴于目前我国相应技术、人员的不规范,现阶段还不能将其纳入诉讼、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只有当相关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测谎结论进入诉讼程序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测谎技术才能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测谎结果能否作为定案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青  王戬 《中国律师》2000,(12):58-60
目前,理论界对如何看待测谎技术及其应用结果──测谎结果?怎样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规范测谎结果的证据价值与证据能力?如何对测谎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等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几近空白。本文作者试图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刑事诉讼立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