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贯穿于中国历史记载的司法刑讯刑讯是一种古老的刑事审判方式,即使一个人遭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以便从他那里获取口供,作为定罪的证据。这种审判方式早在奴隶制时代便已经产生,它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西方罗马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早期,对叛逆罪中所有被指控的人都可以进行刑讯,到罗马法复兴的12世纪,在欧洲刑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在中国,奴隶制时代也已产生了这种审判方式,只是在开始,神权法占据主导地位,处罚奴隶不需要经过审讯,而对贵族和“臣”、“民”,则假借“天”的名义实施“天罚”,种种酷刑如酪、剖心、炮烙等主要…  相似文献   

2.
刑讯在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中颇引人注目。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冲突和融合,随着一些新兴国家逐步废除刑讯,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引发了一场要求废除刑讯的社会运动。尽管中国的旧式司法刑讯具有其合理性,但已不足应付新的挑战。《申报》作为现代新兴媒体,得社会风气之先,对刑讯不断提出严厉批评。在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废除刑讯后,率先提出废除刑讯的主张。1905年4月经过修订法律大臣郑重建议,清政府最终从制度上废除了刑讯。但在刑讯废除后,欲在中国建立一套全新的司法审判和证据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张焕然 《工会论坛》2015,(2):115-117
我国古代刑讯逼供长期存在。在司法制度尚不健全、法律规定尚不完善、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司法官吏审判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本着快速结案的原则,通过刑讯逼取犯人口供,往往成为官吏审判方式。犯人往往是受尽折磨,屈打成招。从刑讯制度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刑讯制度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刑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对于当事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制度是人类司法制度中最为久远,同时又是公认最不能达到目的但又难以消除的制度之一.中国古代刑讯的产生比较早,国家在法律中也承认.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放任,相反,国家往往通过多方面的立法对刑讯制度进行规制.中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对刑讯制度的刑讯前提条件设定、刑讯对象的限定、刑讯方式的约束、刑讯工具的规范、刑讯数量的确定、刑讯部位的预定、刑讯人员的限定及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等,达到减少和限制刑讯带来的副作用.当然,在实践中相关立法的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性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刑讯,在历史上也称“拷问”、“拷掠”、“肆掠”等,是指在审判时对受审讯人施以强制手段,使其遭受肉体或精神痛苦从而逼取口供作为定罪量刑证据的一种野蛮、落后的审讯方式。现代文明法治国家,一律禁止刑讯,认为其是妨害司法公正及侵犯人权的大害。“严禁刑讯逼供”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但众所周知,在现实中,我国的刑讯现象还十分突出。这几年,我国学术界、司法界对刑讯的研究也较为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刑讯制度的废止是首先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本世纪初,“西学东渐”,刑讯制度废止才在我国提上议程,从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掀起一股复兴马锡五审判方式之风,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今天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描述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审判方式的特点,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阐明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复兴的原因,通过分析两个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不同方面,然后提出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适合中国今天的发展。同时指出,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但中国也是一个法治国家。由此,马锡五审判方式之复兴,我们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7.
里心审判方式是当代中国审判方式的一种类型,在乡镇法庭的审判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乡土司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这种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对我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化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刑讯可能是出于逼供、惩罚或其他目的。在实务中,刑讯有一定程度的节制,绝大部分刑讯活动的实施既能达到刑讯的目的,又能不对被刑讯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刑讯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权力,社会中对刑讯有一定的、非公开的制度性支持。刑讯中的“囚徒困境”是刑讯产生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的条件使得实务中对刑讯有一定的依赖性,确立“沉默权”等措施对遏制刑讯的作用相当有限。随着我国执法机关执法模式的改善,我国刑讯逼供案件的发生会一定程度的受到遏制,但是从整体上讲刑讯不可能被真正杜绝。  相似文献   

9.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10.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已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民事审判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并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有其必要性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应突破法律规定另搞一套 ,应由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审判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是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恰逢外国举证责任理论的引进。外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悄然引发了举证责任解释方法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司法实践的迷惑。理论的产生有其本土起源,举证责任作为民事诉讼的脊梁,这种先天特性,决定了其解释方法首先要从中国本土出发,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入手。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中国奴隶制法概述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中国奴隶制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尤其对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应重点掌握。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奴隶制法的基本特征以及“礼”与“刑”相结合的礼刑法律体系。 二、内在联系。本章是从宏观角度上介绍中国奴  相似文献   

13.
试论庭审方式改革与辩护制度完善潘家永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方式受前苏联“纠问式”审判模式的影响较大。这种审判模式虽然以国家职权主义诉讼为主,突出强调了司法机关的职权,但弊端较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放弃纠问式,采用控辩...  相似文献   

14.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革命政权在特定的经济背景、司法背景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它同时与马锡五的个人特质有密切联系.马锡五审判方式曾长期淡出,又在能动司法背景下作为一种重要的审判方式在近年迅速走红,成为司法界回应社会不满司法现状的一种重要措施.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回归不应是制度性的选择,而只是司法界回应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诉讼中对口供的重视导致了刑讯的长期存在。清末修律前后,刑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口供裁判主义并没有被证据裁判主义所取代,因而这一时期废止刑讯的条件尚未成熟。民初的立法正式确立了证据裁判主义,刑讯在立法上被废止,但由于传统司法习惯的影响及法制的不统一,刑讯名虽废而实犹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刑讯逼供长期屡禁不止,经多年努力,公安系统近年不断宣称,刑讯逼供已大幅度减少。然而,媒体不断披露出的重大刑讯案件,却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影响,导致上述论断备受质疑。因此,为了客观、公正的评估当前刑讯逼供的现状及其治理效果,我们将根据既往刑事司法实践,归纳出刑讯案的审讯结构特征,以此为框架,评点国家治理措施是否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刑讯极易发生的审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模式受前苏联“纠问式”审判摸式的影响较大。这种审判模式,以市场经济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要求来审视,就会看出其明显不足,而且这种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一、现行刑事审判模式的弊端 (一)审判机关包揽过多,公正审判的形象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公诉机关仅移送案卷材料和宣读起诉书,审判机关不仅承担着庭前阅卷、提审被告人和调查取证的职  相似文献   

18.
宗教大审查与欧洲中世纪刑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自古以来就是刑事诉讼中的顽症,欧洲中世纪的刑讯更是有组织成系统地对人的迫害,其蔓延肆虐乃是宗教大审查、纠问式诉讼和法定证据制度三者相互作用之结果。要跳出对刑讯单纯从法律制度视角进行分析的定式,不仅要从法律制度层面而且还要从社会文化层面,即宗教、政治、历史和心理层面分析欧洲中世纪刑讯,以探究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这种考课制度经过历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考课主体、考课期限、考课方法、考课标准、考课内容、考课等级及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完整的考课体系。全面地总结继承中国古代官员考课的历史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今天的干部考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是从封建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之日起,就伴随着封建官吏制度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远在夏、商、西周时,这些奴隶制国家就开始产生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我院从九十年代初期即开始探索审判方式改革,1994年正式起步。当时各类案件逐年上升,审判力量却相对不足,审判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已成为突出矛盾。加之人民群众要求法院增强审判透明度,审判活动向社会公开,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形势逼迫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方式改革。199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审判方式的决议》实施后,我院以此为动力,加快改革步伐,使审判方式改革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坚持以公开审判为重心.以“三个强化”为重点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公开审判是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