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甘峰 《东北亚论坛》2004,13(5):28-33
"政党不信"与民主党突起,2003年日本众议院选举形成了民主党与自民党对峙的两大政党格局。然而,从众议院选举以及政党的分化过程来看,民主党实现政权交替的条件尚未成熟。其一,民主党的选举纲领,与英国政党比较,基本沿用了传统的"选举后模式",还未能向"政策选择可能性"的政权纲领转换;其二,由于在野党分崩离析与整合困境,民主党尚未形成强大的政权交替的推动力量;其三,在以小选举区制为中心的选举制度下,自民党"一党超强"地位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第22届参议院选举中,执政不足一年的民主党惨败,日本政坛再度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分别在众参两院占据多数的"拧劲国会";在此背景下即将举行的民主党代表选举被视为危机选举。以上因素使日本政局及中日关系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也给两大政党化中的日本政党政治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30日,日本众议院将举行新一轮选举,如无意外,自民党很可能历史上第二次失去政权,其执政地位将可能被民主党取代。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与自民党支持团体的弱化,使自民党的社会根基逐步削弱,而长期形成的世袭政治和"政官财"利益勾结局面,更使自民党深陷泥潭。小泉之后,安倍、福田与麻生三位出自自民党的首相在发展模式与改革问题上始终提不出明晰的路线图,反而激化了自民党内"美式自由主义"与"日本模式"派别之争。自民党自1955年建党以来创造过辉煌,但其机制逐渐僵化,难以有效应对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致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2003年的日本     
20 0 3年 ,日本政治形势保持平稳 ,小泉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后执政地位趋于巩固。不过 ,民主党的迅速崛起从长期看将对自民党政权构成一定挑战。经济开始全面复苏 ,已经表现出外需拉动和内需牵引共同支撑的增长态势 ,改革效果明显 ,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预示着日本经济正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外交重心向日美同盟倾斜 ,并贸然向伊拉克派兵 ,以伺机谋求在安全、政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政治(一 )在众议院大选中民主党对自民党形成挑战态势。 2 0 0 3年 1 1月 9日 ,日本众议院大选揭晓 ,自民党为首的 3党联合政权保住了在众议院…  相似文献   

5.
刘江永 《亚非纵横》2009,(5):1-4,46
2009年8月31日,日本第45届众议院选举揭晓,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获得大胜。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顺利当选日本首相。这次选举实现了以日本两大政党为主体的政权轮替,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大背景看,这次日本民主党上台与美国民主党上台有相似之处。这次大选不仅对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而且对日美、中日关系等,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峰 《东北亚论坛》2007,16(6):62-66
2003—2007年日本国会选举,在自民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政党的竞争态势下,养老金制度改革与危机成为影响日本政党走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政党支持结构已经由传统模式向业绩投票模式转换,可是,"中位投票者"偏好的政策构想,基本相同的养老金制度致使投票人无所适从;投票人希望候选人成为能确保投票人偏好的政策代理人,然而,5 000万份年金记录丢失,致使养老金危机转向政党危机。构筑让国民信赖的养老金制度是走出政党危机的路径。日本养老金危机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党近来离散聚合频繁,原有政党不仅在形式上分裂,在政策上也摇摆不定,新生政党则聚聚散散,令人目不暇接。现将日本现有的主要政党及其政策简介如下: 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1955年由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代表日本垄断资本利益,主要由高级官僚、地方实力派、工商业资本家构成。从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一直控制众参两院多数席位,连续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7月众议院选举中,因内部分裂,在国会席位未超过半数,一度失去政权。1996年恢复单独执政。  相似文献   

8.
日本 6月 2 5日众议院大选后 ,朝野政治势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朝大野小”的局面有所改观 ,在野党的能量进一步加大 ,联合政权框架虽将继续维持 ,但参政党的发言权明显增大 ,自民党的主要政策实施力度将遭弱化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势头将有所减弱。日本政局的基本走势一、“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被打破 ,自民党与民主党两大阵营对峙 ,多党参政的联政模式基本定型。本届众议院大选之后 ,日本主要政党在众议院 ( 480席 )的势力分布发生明显变化。自民党 2 33席 (减 38席 ) ;民主党 1 2 7席 (增 32席 ) ;公明党 31席 (减 1 6席 ) ;自由党 2 2席…  相似文献   

9.
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取代长期执政的自民党组成新内阁,是日本政治史上一个新的开端,长期以来酝酿形成的两大政党轮换执政的体制或将由此形成。鸠山内阁在外交上更强调自主性,主张对日美关系重新定位和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目标,加大对亚洲外交的投入,以适应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力量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执政权力,众议院选举后的日本政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民党惨败的原因既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自外向内地从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内变革的因素,也有自民党自身政策僵化、理念陈旧、应对失误、制度疲劳、政治世袭、腐败严重等原因。民主党执政后急需处理的内政问题有:能否兑现承诺、巩固政权基础;妥善处理与自民党的关系;提高自身政策制定能力并处理好与文官系统的关系以及解决虚假政治献金等问题。其对外政策主要为:“友爱”的政治外交理念;对美、对亚并重,回归重视和保持平衡的日本外交传统;重视对亚洲与对华外交。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29日,日本举行了第21届参议院通常选举。此次选举是安倍政权追求的"摆脱战后体制"同小泽民主党追求的政权交替之间的"政治对决"。选举结果是,执政的自民党遭遇到了历史性惨败,而民主党的实力则大幅跃升,成为参议院第一党,日本参议院出现了"朝野倒转"的格局。参议院"朝野倒转"的格局必将进一步加速政界重组,但其"总保守化"趋势不变。  相似文献   

12.
在7月18日举行的日本第40届众议院选举中,执政的自民党未能取得过半数议席,接着又在8月6日国会临时会议进行的首相选举中失利,被迫沦为在野党。这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冷战后日本政坛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一、自民党下野当属顺理成章之事自1955年日本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成自由民主党以来,它一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超过半数的优势地位,从而形成一党长期单独执政的局面。1955年—1975年这段时间里,自民党势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颠峰状态。一直在国会控制着稳定的多数,不容其他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16日,日本举行了第46届众议院选举(又称"大选"或"总选举"),这是自2009年9月日本国内实现"政权交替"后举行的首次众议院选举,也是日本民众对执政三年多的民主党政权的评判。结果,民主党惨败丧失执政党地位,自民党重新执掌政权与公明党联合组建了安倍晋三内阁。安倍内阁执政后,面临着重振日本经济、强化日美同盟并改善中日关系等一系列政策课题,能否在短期内取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执政一年来,前后两任首相所推行的外交政策调整幅度甚大.究其原因,首先是缘于美国在基地问题上施加的强大压力;同时,也凸显了日本精英层固有的战略思维的局限性,其舆论导向促成了民主党外交政策的急转弯;再次,它是民主党更新外交安保团队的结果.日本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民主党的"自民党化".日本外交政策出现的失衡局面,势将损害日本的根本利益,导致日本政坛开始新一轮的动荡.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底参议院选举后,日本政局出现"两强争雄"的新特点。分掌国会众、参两院的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争夺执政地位的斗争空前激烈,其焦点在于是否批准新《反恐特措法》。明年春季的众议院选举可能将决定政权的最终归属。安倍政权的夭折意味着其"脱战后体制"激进改革路线碰壁、求稳怕乱成为日本国内各界的共识。福田政权提出以"自立与共生"为基调的内外政策,力保自民党的执政地位,但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16.
小选举区制与日本的两党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 996年日本众议员大选中 ,战后的日本首次用了新的选举制度 ,即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小选举区以“政党、政策本位”为特征 ,日本政界认为它是向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 ,是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 ,从众议员选举的结果来看 ,在野党势力大减 ,离两党制的目标尚远。日本想以英国的两党制为模式改革日本政党 ,可是从选举中体现出的民意和政权的选择这方面来看 ,日本的政党政治又显得不太成熟。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0月20日,日本第41届众议院大选揭晓,无一政党取得半数以上议席。自民党击败老对手新进党取得运筹政局的主导权。11月7日,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得到社民党等党派的支持,在特别国会的第一轮选举中以多数票当选日本第83任内阁总理大臣,随即组成自民党少数派内阁。  相似文献   

18.
日本第45届众议院选举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第45届众议院选举在日本的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选所产成的民主党鸠山由纪夫政权终结了"55年体制"形成以来自民党在半个世纪中雄霸日本政坛的历史.对战后日本政党政治过程进行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与冷战结束相重合的情形,把日本推向了国家向何处去的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时,自民党未能像60年代和80年代那样,担负起带领日本适时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转换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在于长期执政所形成的种种弊端积重难返,因而失去作为执政党所应具有的及时应对国内外重大转折和变故的活力和功能之所致,也由此输掉了本次大选.另外,对于民主党政权下的中日关系,与自民党时代相比,总体上作乐观估计.特别是鸠山对推动东亚共同体所持的积极态度应予肯定并正面给予呼应.但同时对复杂的安保领域,应保持适度警觉,冷静对处.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两党政治框架下,宗教、族裔因素通过政党认同影响总统大选.透过2004年和2008年两次选举,既可看到宗教、族裔因素的作用,也可看到二者的变化.对少数族裔的争夺将是未来美国总统选举的关键,民主党目前形势有利,但面临内部平衡、协调的挑战.由于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美国政治面临族裔关系紧张和政治极化加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成立新进党 一、新进党的特点 由在野的前新生党、公明党、日本新党、民社党、未来新党等9党派组成的新进党1994年12月10日正式宣告成立。新进党在国会拥有214个议席,是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治力量,是1955年以来日本首次结成的规模如此之大的政党。新进党的成立使日本政治向两大政党制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日本政界重组进入新阶段。 1.从领导班子构成看,政治形象比较廉洁的前首相海部俊树当选党首,实力人物小泽一郎出任干事长。前新生党领袖羽田孜、前公明党委员长石田幸男四郎、前民社党委员长米泽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