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到春节前后,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城市务工人员的返乡和返城,“民工潮”这一字眼就一再成为报刊媒体和人们议论的热点。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经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工。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庞大农村流动人口,正使中国社会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每逢过年,很多人都会买些年画贴在家里,《鲤鱼跃龙门》、《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充满喜庆色彩的“乡村画”十分招人喜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正当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年画渐渐被人遗忘时,一位叫罗卫东的人又把这种古老文化变成了“时髦艺术”:他画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在去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跃成为世界杯的艺术海报,轰动欧洲画坛。继而,他的年画又热销到英、美、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许多著名博物馆的收藏品!从流浪艺人到千万富翁,这位穷小子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过年欢天喜地,长大了过年逐渐麻木,由于现在中国人的节日越来越多,“五一”、“十一”等,有时还有许多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也来凑热闹,节日在国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年终春节的气氛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淡,许多都市白领都把春节看成是一种不得不过的形式节日。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来,不管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幻,中国人对家的情怀几乎始终如一,它已化人血脉里,或许曾受梗塞,但从未消绝。过年的时候,其表现更是极尽其致。到如今,尽管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还是没有什么传统能像过年团圆一样,调动起从庙堂到乡野的举国情感。正因为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这个年,才成为“中国年”,它是绵延千年的农历春节,而非改元百年以来的西历元旦。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春节以来,有两件事情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 一件事情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的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中介绍的青岛市那个名叫“微尘”的故事。记得颁奖词的大意是:四百多万元捐款,是青岛市民以“微尘”的名字捐献的。“微尘”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很多读者或许已经看过,这里我就不再多述了。  相似文献   

6.
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过长年酿造的淳厚的味。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由此,春节已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人来说,海外的“中国节”似乎已经不算什么大新闻了。但在金秋十月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节”还是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的高潮。中国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摄影、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让荷兰人眼花缭乱,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顶级艺术团体到中国农村的普通家族式戏班,更是令荷兰人大饱耳福、眼福。  相似文献   

8.
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将于今年5月31日到6月30在韩国和日本同时举行。国际足联对这次竞赛给予高度重视,2001年11月30日,国际足联秘书长鲁菲宁提出,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应成为世界杯历史上最安全的盛会。鲁菲宁表示在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韩日两国已经升级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措施。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也表示,这次世界杯将成为第一届在严格的安全环境下进行的比赛,可以预料的是,比赛将安全而成功地进行。国际足联还就有关安全问题举行了一次执委会。2001年12月2日,国际足联还邀请了一些安…  相似文献   

9.
包刚升 《传承》2012,(15):90-91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林华维 《群众》2014,(8):75-75
<正>巴西世界杯已经落幕,足球还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世界杯四年一届,精彩各不相同;足球是圆的,在每个人眼里却形状各异。世界杯本是一项足球赛事,如今却成为全民盛宴,人们不仅在观看比赛,更在消费足球。世界杯是全世界球迷的福音,足球场上最精  相似文献   

11.
沙林 《北京观察》2001,(9):12-16
“你如果要体会什么是沮丧,你就在春节前后到北京或广州的火车站去看看。一张张仓惶的脸在浩瀚汹涌的人群中涌动,你这时才知道了一个民族的伤口在哪里。”刚分到国家计生委的研究生小 M 对几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数太大了,随便一个生殖波值就是成千万乃至上亿。有一天看到一个数字,令笔者一惊,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短短25年间,中国新增了6.5亿至7亿人,这么短的时间,一切似乎还是在昨天,中国就增加了4个欧洲大陆的人,增加了一个60年代的中国——毛泽东60年代写诗“六亿人民尽舜尧”。那时中国就以人口  相似文献   

12.
“春运”这个词,大概和“春晚”一样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因为在众多节气中,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出门在外的人哪怕一年不回家,但春节一般是要回家团聚的。改革开放后,出门在外的“候鸟”日益增加,“春运”也就成了热门词汇,每年腊月二十六七赶回家过年,正月初六后陆续出行回流,成为中国的一大特殊景观。在春运40天的时间里,中国海、陆、空的运量超过10亿人次!  相似文献   

13.
潘建桥 《小康》2009,(2):10-10
春节到.春运忙,一票难求心发慌。“一车难求”、“一票难求”,“难”了已经很多年了。为什么“难”?铁道部部长前几天已经解释过了,根本原因是铁路运能和运量的矛盾。刘志军也表示,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度,到2012年,春运紧张的状况将大大缓解.届时将不再“一票难求”。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01,(1)
《说文》讲:“年,谷熟也”,年即庄稼收获之意。因此,古人把庄稼成熟的周期叫作“年”。春节也称元日、正日、朔旦、元旦,民间称“过年”。正是因为有了年,中国人才“年复一年”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渡过来了。据《诗经》载,周代的农夫到年底十月,为庆祝丰收和改岁,准备好美酒羔羊,共祝万寿无疆,已具备了春节的雏形。但它并没固定在正月举行,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春节。从夏朝到汉武帝,岁首正月不断改变,春节始终没有定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实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定的《太初历》,  相似文献   

15.
和藏族“女儿”一起过春节“和藏区人民一起过春节,是我有生以来最特别的一次经历。”齐肩短发,身穿一件黑色毛衣,气质优雅的李莎说,她是《北京周报》的法文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已经15年了,虽然一直在北京生活,但是她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她非常喜欢中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圣诞文化的“疯狂登陆”,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却“日渐式微”起来,直至导致一些学者开始了其“忧患行动”,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河南大学师生还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倡议,并得到一些市民的响应。(据1月4日《时代信报》) 的确,尽管春节的过节气氛变得一年比一年寡淡,尽管各种洋节在国人间显出了强劲的成长势头,但具体到中西节日在  相似文献   

17.
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经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是,这共识似乎并未成为“共实”,没有成为全民的实践。有些地方有些人,正在热衷于搞“批治”,似要建立一种“批治”社会。什么是“批治”呢?所谓“批治”,就是领导人的批示取代国家的法律,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让公众遵纪守批。  相似文献   

18.
我看中国人     
佚名 《研究与交流》2002,(5):29-29,25
我是一个韩国人。在“世界杯”上,我们国家的英雄赢得了可贵的出线权,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征服性的胜利。在观众席上我遇到了几个中国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对我们的胜利表示高兴(请注意是高兴而不是祝贺),并在场上与我们一起加油、欢呼,似乎胜利也是他们的一样。  相似文献   

19.
矿难频发、资源耗竭、企业亏损、工人下岗……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为多数人对于矿业现状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人说,中国的矿业正等待一场拯救。当人们把目光更多投注矿业困局成因时,被称为“体制内暗箱操作的免费午餐”的行政审批制被推上了“难辞其咎”的前台,有人甚至说,审批制是中国矿难频发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拐点     
《政协天地》2010,(2):66-66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在“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