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安政务双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的政务微博、微信运用虽然一直走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前列,但面对"互联网+"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发展趋势,很多公安机关的政务双微运行却还一直停留在"+互联网"的模式上,双微协同中还存在着定位不清、互动不充分、突发事件应对上的共振效果不佳、服务"官僚化"等问题。从"互联网+"的发展实践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以用户至上、社会化参与、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政务服务等为原则,借力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双微及其O2O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地公安机关的智慧,以提升其运用政务双微服务社会治安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政务微博已发展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为民服务、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随着政务微博数量急速增长而来的是如何提高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从而有效地使用政务微博为民服务的问题。而要切实提高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必须在了解影响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出台规范政务微博管理的制度、建立专业管理团队、建立线上线下协调机制、构建各部门联动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下,我国政务微博逐步健全。当前,我国党政机关政务微博呈现出"金字塔"式发展趋势,城乡之间的政务微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存在定位不清晰、理念不先进、供需结构不合理、运营不正规、管理不专业、政务微博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所以,在下一阶段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专业性、加强政务微博之间的沟通联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网络形象建构带来机遇和挑战,当前地方政府网络形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要从提高媒体公关意识、完善政府网站职能、提升政府网站信息传播能力、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等方面构建地方政府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5.
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务微博在运营上应注意放低身段,倾听公众心声,立足服务民生,展开公众互动交流,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微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长久可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利用公安政务微信提升警务实战效果已初步显现,各级公安机关也开始积极关注并开发应用。由于部分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管理缺失,应用功能较零散、不全面、缺乏与微博间的联动等因素制约,公安政务微信警务实战潜能未充分挖掘。应从提高重视意识、完善管理体系、与微博功能相互补充、功能整合及优化设计、充分挖掘警务实战应用工作方式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寻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务微博为创新社会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政务微博促进了社会管理理念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二是推动了社会管理方式从传统的行政方式向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式转变;三是完善了社会管理格局,使得管理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广大网民借助政务微博积极参与到了社会管理中来。政务微博所引领的“微政务”创新了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媒介代表的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时代的出现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必然产物。微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危机,要理性看待微传播,机遇与风险同在。当前,治理微传播中的乱象,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等多方发力,推动微传播朝更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益成为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微博之后,微信已逐步走进网民视野当中,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微博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继续有效占据政务新媒体阵地,开拓微信前沿阵地已经成为我们亟需研究的崭新课题。我们将立足政务微信,对比政务微博,分析两者联系、区别和特点,并对其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运用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微平台问政面临政府公信力侵蚀、舆论引导权转移、数字鸿沟影响等挑战。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塑造新形象、及时应对新情况、积极利用新媒体,化挑战为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