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其一般形态来考察,属于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之列,而不同于仅仅作为自然经济附属物的简单商品经济。这种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于,各种生产要索及其产品都必须采取商品的形式运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之中。与此相适应,就需要建立一个包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然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并不因为改变了其社会经济形式,而改变它的自然历史本性,它仍然要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不超阶段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自然或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落后的小生产向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转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逻辑,决定了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这些本该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完成的任务,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主题,只能是一心一意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处级干部理论培训班学员,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迄今为止,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经济向产品经济过渡的中间阶段,就是商品经济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之所以存在着商品经济,不仅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阶段也是处在过渡的中间阶段,而且有着商品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主要表现为社会分工和利益差别的存在。因此,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4.
在东方落后的小农自然经济曾经占居支配地位的国家中建设民主政治,犹如发展商品经济一样,有一个社会历史条件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充分发展,除了党过去在指导思想上有重大偏差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原来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先天不足”,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前,商品经济很不发展,缺乏民主政治传统: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低,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下建设民主政治,会遇到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巨大阻力。因此,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创造社会主义民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条件形成政治民主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近代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血缘、门第、权利、地域、民族、宗教之间的差别,并推动了和这种经济平等相适应的政治平等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就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转向社会化商品经济。这一转折要求相应地变革旧的流通体制。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商品生产出来,能否迅速出售,并买回生产者所需要的商品,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极大。如果流通渠道阻滞.那么农村第一步改革调动起来的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农村  相似文献   

6.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就是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并且把这一点列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高度民主并不是随心所欲地离开主客观条件就能建成的,它既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又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离开主客观条件,所谓的高度民主是不可能建立的。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只要通过几次会议,制定一些条文,或者建立一些制度和机构就行了,与此相联系,人们唯心地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好、越先进。这种脱离现实,离开主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度民主的做法,正如我们离开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一样,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作者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从经济关系上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劳动者物质利益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扫除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障碍。由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经济体系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者就如何搞好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这两个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还围绕党的领导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思想,论述了党的领导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只要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消除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不能够消除分工协作基础上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社会经济活动就必然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同时也推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摆脱贫穷,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必须努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商品经济,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由此决定了它们在生产目的上也截然不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完全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赚取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当前在这一理论研究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只有解决这些难点,才能进一步深入地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本文拟就难点及解决难点的基本途径谈点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生产力发展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 :小生产阶段和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又分为局部性阶段和完善阶段两个小阶段。局部性社会化大生产就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的生产力基础。只有在这个阶段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 ,才能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产品经济 (计划经济 )社会的到来创造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江 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了高度评价。今天 ,我们要创立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从方法论上来说 ,也必须从现阶段中国的生产方式基础分析出发。这样创立的理论才能体现和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20世纪末开始的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 ,以及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从总体上说 ,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不是太高 ,而且发展不平衡 ,但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 ,我国生产力社会化的程度更高了 ,…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多年来没有认识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的决定作用,甚至离开生产力,片面地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先进与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离开生产力抽象地看待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认识社会主义.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不是经典作家设想过的产品经济,而是商品经济。然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均表现为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决不是和自然经济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交易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33页),而只是与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交易形式。如果说商品经济的核心是市场问题,那么由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货币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一、更新观念,以促使商品经济新秩序加速建立。1、破除自然经济旧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新思想。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生产者从市场需要出发,以市场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加强产品的合理核算、求得资金的最快周转,提高企业化的服务质量。这就是说,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信息观念、质量观念、信誉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现代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观念。然而,这些观念同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小生产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是用来供给本经济单位和生产者本人的消费,没有或很少有交换关系的存在,所以他们安排生产是小而全,生产不搞核算、经营不讲效益。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人们往往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是为了换油盐”,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旧体制的模式,正在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认真研究这种变化,做好迎接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思想准备,我们才能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选准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打破当前只“打外围战”的僵持局面。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拓了思想理论的新领域。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正在冲刷、改变着一切,如果不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反思,从过去旧理论观点中改  相似文献   

16.
探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目,必须着力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我认为,初级阶段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关键就在于这一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矛盾方面.对生产关系理论的再评价什么是生产关系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从生产总过程角度,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关系,认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经过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但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出国家。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必须看它是否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离开这个根本出发点来谈改革只能走向历史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院合宽 《理论导刊》2007,42(11):42-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说明,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消灭私有财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挑战,而且是对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挑战和突破。承认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已公认为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根本性突破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可以这样说,围绕商品经济这一基本理论突破为中心,我国理论界对传统理论和“左”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清算,从而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理论突破。一、突破离开生产力抽象讲社会主义原则的框框, 确立联系生产力来评估社会主义实绩的标淮十年动乱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搞了这么多年仍未完全摆脱贫穷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市场的试验是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有利于集中资金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弥补国家计划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