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森甲 《黄埔》2009,(4):42-43
1932年,我参加了淞沪“一·二八”战役,当时日军装备精良。我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英勇杀敌,伤亡惨重。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临危受命成立第五军,辖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军校教导总队连夜奔赴淞沪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战斗。  相似文献   

2.
(一)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黄琪翔亲赴前线协助蔡廷锴指挥作战,并动员87师、88师黄埔出身的军官主动请战。农工党组织"义勇军",编入19路军补充团参战,固守太仓城;组织"后援队",为19路军提供物资支援;创办《自卫》杂志、《上海闷葫芦报》,揭露日寇罪行,鼓舞军民抗日。因得不到增援,19路军面临弹尽援绝,在交通部邮政储金局工作的农工党党员杨建平,挪用该局巨额资金支援19路军。  相似文献   

3.
光阴荏苒,轰动全国、抗日反蒋的闽变迄今已是七十周年了。1932年初,我十九路军将士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杀敌、前仆后继,迫使日军三易其帅,付出伤亡一万余人的惨重代价,举国欢腾,世界震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蒋介石认为十九路军的抗日义举破坏了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方针,必须整肃,乃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参加剿共,阴谋借红军之手消灭十九路军。蒋介石对内镇压人民、排除异己,对日妥协投降的政策,严重激化了十九路军官兵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的矛盾。在此国土沦丧、民…  相似文献   

4.
蒋建国  周海滨 《传承》2010,(34):23-25
<正>蒋光鼐,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总指挥,打响了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而年幼的蒋建国在战火中跟随父亲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正王英泽,生于1914年12月,今年100岁,湖南澧县人,毕业于黄埔七分校十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正在读书的王英泽报国心切,毅然要求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但由于要把书读完才能走出去的父命难违,一直到1934年他才来到宋希濂的部队参加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时,他已经是一名少尉排长。面对侵略者,王英泽作战英勇,无所畏惧,后来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38年他已升任上尉队长,受令在山西中条山区组织小股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相似文献   

6.
蒙少宁 《前进论坛》2013,(11):41-43
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闸北疯狂进犯,遭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团的坚决抵抗,“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早期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以下称临委会)成员何自坚(之前曾参加龙州起义,任红八军第一纵队上校司令。起义失败后辗转香港。1930年11月,他在港加入临委会。他曾参加邓演达在沪举办训练班、营救邓演达和临委会反蒋宣传等工作)热血沸腾,毅然奔赴上海加入抗战队伍,任国民党十九路军补充第一团中校副团长。何自坚率队在淞沪战线(主要在太仓前线)激战多月,击溃日军多次进攻,  相似文献   

7.
樊振 《前进论坛》2015,(3):53-54
<正>1951年,时任农工党中央主席章伯钧在谈"农工民主党历史情况"时说:"1932年‘一·二八’抗战,与我党幕后策动关系很大。十九路军赣南大战后,调回京沪一带,蔡廷锴有英雄气概,有正义感,与黄琪翔私交甚厚,重要问题非与黄商决。蔡居沪数月,时中日关系紧张,蔡、黄认为只有奋起抗战,才能挽救国家危亡。‘一·二八’前夕,闸北紧张,蔡找黄商议对策,黄力主抗战,和内对外,换言之即抗日倒蒋(蒋不抵抗安内攘  相似文献   

8.
屈锦娟 《黄埔》2007,(5):12-12
今年是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及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中,广大黄埔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无论是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异域他疆,每一处战场都留下了黄埔将士的身影,都洒下了黄埔将士的鲜血,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战争奇迹,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  相似文献   

9.
《黄埔》2007,(5)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及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中,广大黄埔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无论是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异  相似文献   

11.
正抗日英雄周复(1900-1943),字旭人,江西临川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国民党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总政治部《三民周报》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1929年,改任军校政治部秘书。1931年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后转入日本明治大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回国,参与组建蓝衣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战。  相似文献   

12.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06,(3)
延安的黄埔生1939年11月,黄埔校友郭化若(左一)、王诤(右一、黄埔六期)与滕代远(左二)、曹祥仁在延安合影。(本刊资料)抗日宣誓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时任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的黄埔一期学生宋希濂(前立者)率全旅官兵向国民党当局提出赴沪参战的强烈要求,图为全体官兵宣誓抗日的情景。(本刊资料)毕业时分黄埔十七期同学李正福(前排左二)与第十九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一队步科的湖北谷城籍同学们在1941年11月毕业时合影留念。(李安录供稿)捐款购飞机齐心打鬼子193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师生为支援抗战捐款8万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13.
《学生杂志》是刊发学生作品的主要刊物之一,该刊于1914年8月在上海创刊,到1931年11月第18卷第11期出版后停刊;1931年12月10日出版第18卷第12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停刊;1938年12月在香港复刊,1941年"一二·八"战争时第二次停刊;1944年12月15日自第22卷第1期起在重庆复刊,1947年8月终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本文主要辑校的目录是1938年12月复刊到1941年11月停刊、1944年12月到1947年8月这两个时间区间中的文学部分的文章,是抗战之后国统区《学生杂志》所刊发的文学部分文章的正文辑校。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国军队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进犯,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此役是自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对日本侵略军的沉重一击。爱国人士章太炎在当时即称赞:“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以十九路军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与上海民众同仇敌忾,奋勇抵抗,迫使日军在三十多天的攻势中屡战屡败,是全国抗战的一首悲壮序曲。川岛芳子雇佣打手日本和尚制造事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  相似文献   

15.
李龙生 《黄埔》2006,(1):19-2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极其悲壮、光辉和可歌可泣的重要一章。抗战对家父而言,在其一生岁月中亦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家父早在八年抗战的前五年,也就是1932年,即已投身到对日本的抗战中去。1932年的1月下旬,在继“九·一八”事件后,日寇继而图谋上海,更夸下24小时占领上海的海口。当年家父年仅20岁,任十九路军总部上尉参谋。面对日军嚣张气势和侵略图谋,十九路军领导人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等三位将军,发表了“宁为玉碎而荣死,不为瓦存而偷生”的抗日宣言,明确宣示坚决抗战的决心。1月28日,日军发动进攻,从而揭开了著名的“一·…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6,(1)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约30万人的黄埔师生是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为此,《黄埔》杂志编辑出版增刊《抗战中的黄埔师生》,充分展示黄埔师生的英雄气概,大力宣传黄埔师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该书分为"抗战中的黄埔师生图片集"、"我的抗战"、"抗日战争大事记"、"抗战中牺牲的黄埔将士名录"四大部分,内容详实全面,图文并茂,印制精美。  相似文献   

17.
合浦籍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陈铭枢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参加了反清、讨袁(世凯)、讨陆(荣廷)、东征、南征、北伐等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又曾参加新军阀混战和“剿共”。但这位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老同盟会员,顺应历史潮流,思想与时俱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团结抗战,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敢于向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挑战,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军。其后,他坚持抗日反蒋的立场,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加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营垒,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陈铭枢字真如,…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6,(2)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约30万人的黄埔师生是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为此,《黄埔》杂志编辑出版增刊《抗战中的黄埔师生》,充分展示黄埔师生的英雄气概,大力宣传黄埔师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该书分为"抗战中的黄埔师生图片集"、"我的抗战"、"抗日战争大事记"、"抗战中牺牲的黄埔将士名录"四大部分,内容详实全面,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既反映抗日战争全貌,又有鲜明的黄埔特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黄埔》  相似文献   

19.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推动下,上海民众率先掀起支援19路军抗战的热潮。当时正在上海主持长江中下游赈济水灾工作的朱庆澜将军,闻变立即投身到支援19路军抗敌运动中来,致电南京政府呼吁支援19路军、组织领导收容救济难民、筹建医院收容救护伤兵、组织领导战地救护工作等,其表现出的与国家同舟共济、共救危亡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20.
庾新顺 《传承》2014,(5):22-24
正陈铭枢,广西合浦(原属广东)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德高望重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集诗人、书法家、出版家、佛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他早年参加同盟会,浴血武昌城头,投身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他挥师北伐,驰骋战场,赢得"铁军名将"称号。他为抗日救国出生入死,指挥笫十九路军发动淞沪抗战和福建起兵反蒋抗日。他积极协助李济深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民革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