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人间佛教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但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集大成者赵朴初先生在扬弃康、梁等人的“应用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间佛教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不仅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而且在思想上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 ,至今 ,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而且佛教已呈现鲜明的社会化、世俗化、现代化趋向。其实 ,人间佛教理念恰恰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以及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对2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2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由太虚法师首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弘扬,业已成为当代佛教思潮的主流思想。而在当代台湾弘扬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人物中,宏印法师因其突出贡献而广受各界关注。本文旨在对宏印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世纪佛教将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佛教界大都在思考,湖北省佛教代表人士认为,中国佛教有今天的昌隆,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海峡两岸先后涌现出两大人文思潮,即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台湾佛教兴盛运动和以“国学热”为标志的大陆儒学复兴活动。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互为镜像,台湾人间佛教作为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转化的成功案例,对大陆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倡导和谐的宗教,具有丰富的和谐理念、深厚的和谐内涵。两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人间佛教是当今两岸佛教发展的主流。台湾人间佛教所倡导的的慈悲尊重、包容异己、人我平等、共生共存、爱国爱教等理念内涵与实践智慧,对促进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的交流及构建两岸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果将佛教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它对于"智慧解脱"的重视即便不是绝无仅有的,也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从原始佛教到中观学、唯识学,印度佛学无不将"人生"问题当作立论的出发点.佛教传入中土首先面对的就是"人学"倾向浓厚的儒家思想的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策略就是去发展原本就存在于印度大乘佛学之中的"人本化"特征.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原因,隋唐佛教中国化诸宗才会将佛教的"人本化"倾向加以突出和发展,使其具有比印度佛学更为明确的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和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正是因为这一重要特征,佛教在诊治现代化之弊端、疗治现代人心理和思想中的种种疾病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独特效应,越来越受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今世界佛教界最有影响的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的新佛教观进行了比较。赵朴老认为,佛教的本质是文化。星云法师则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赵朴老认为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星云法师也反对迷信,但他讲究因缘果报。赵朴老和星云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二者的新佛教观都是对传统佛教观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人本管理,简单地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寿险营销无论从管理的形式上还是管理的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本管理,但从人性假设与制度基础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效果却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民警察的“见危应救”是指人民警察基于其法定职责和义务对人身、财产处于危险或灾难的公民应当立即给予拯救和援助。“见危应救”是《人民警察法》规定的人民警察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之一。“见危应救”的警察主体范围是所有在职在编的人民警察,“见危应救”的时限要求民警迅速前往救助。同时人民警察还应不断提高服务助民的技能。人民警察“见危不救”应承刑事、行政和赔偿费用的法律责任。不属于人民警察危难救助义务范围事项等情形的,人民警察不要承担法律责任。警察“见危应救”与公民“见危应救”不同。  相似文献   

13.
“检察官后语”是近十年来人民检察院为了配合检察文书改革而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但其推出后,似乎背离了其设置与改革的初衷,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一致的支持与喝彩;司法实践中,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荣”以后,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弊端以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媒体交流、维权、动员、参政、监督等功能的进一步深化,"被时代"现象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在日益强化。其正面影响是利用网路表达诉求;关注社会关心民情;网络监督推进政改。负面影响是语境负面,以偏盖全;不易查实,极易扩散;随意夸大,诋毁政府。直面"被时代"现象,应该使青年充分认识到:"被时代"现象体现了政府开始更加关注民意、关注民生;说明了中国越来越民主,老百姓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在接受老百姓的意见;折射出人们权利诉求在觉醒,也正在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官僚主义作风。剖析"被时代"现象,在深层次上,应该进一步引导青年:理性看待事物,认清事物主流;善意利用网路,关注青年成长;防止愤青语感,化解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泰安市"1·4"袭警案存在的问题是信息匮乏,研判不足,警惕性不强,战术不当,缺乏合理的处置预案;实施车辆拦截的措施不当,缺乏必备的处置装备和专业处置警力反应迟缓。要培养民警执法行动的安全意识,应该强化安全来源于对执法行动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安全来自于携带装备的行动习惯,安全来源于警务实战行动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对庄子的世界观做探讨。庄子的逻辑是"万物一体"在"道"的层面上相通为一,现实中的"物化"并不妨碍这样的相通。而惠子是否认这样的说法的,他们的逻辑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场看似激烈的辩论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对话,而是在自说自话。辩论远没有结束,然而庄子的世界观已经展现无遗。于是,濠梁之上的辩论也就结束了。庄子在"濠梁之上"知鱼乐,在世界之中观世界,其思想是一贯的。在现实生活中做真人,读《庄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发生与发展证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消极的;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发挥指导作用的场所。人类社会的前进是在有为中进行的,然而有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今天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相似文献   

18.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中的双重角色扮演体现了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现实中话语权的缺失和对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缺位是导致“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对保障模式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规制“人肉搜索”滥用的关键在于完善合理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水经渤和《水经注·图》对西汉水南总两条支流洛谷水、洛溪水的记载进行考察,理清了洛谷水与洛溪水、洛溪水与今六巷河之间的关系,确定洛溪水、洛汉水、六汉水三名实为一水;又对洛溪水的支流“龙门水”以及它的支流“横水”和“页水”进行考察,理清了三水的区别和地理位置;弄清了龙门戍与龙门镇的关系,也弄清了洛谷、龙门谷、洛汉谷的关系及具体位置;并从龙门水的发源、流向、交汇点及其地理特征考证,判定西和县石峡镇石峡街是杜诗“龙门镇”的现地;剖析了成县府城和西和坦途关不是唐“龙门镇”的基本理由,从史料和地理特征两个方面找出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