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美 《求实》2007,1(3):19-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有学术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从而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外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复杂深刻变化,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此,高校要与时倶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契合时代需要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顺应时代潮流,着力完善并及时更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建设"五支"队伍,为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播关系变革和媒介话语转型的必要路径。文章提出,应利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优化。  相似文献   

4.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就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唤起民众”为目的,形成了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救国话语、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想话语、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党的建设话语等在内的一套话语体系,而贯穿这一话语体系始终的是矛盾分析法的辩证思维。这一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带有朴素的阶级情,实现了话语立场的根本变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面向实践为价值旨归;呈现磅礴的大气势,展现出一代伟人的风采。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启示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灵活运用;又要凸显民族特色,实现古为今用;还应与西方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洋为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比赛”意识,还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秦法  秦磊 《党建》2020,(3):26-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面。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7.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就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指导生成的党的相关理论通过党员干部的政治话语、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话语等话语形式,在一定的传播手段下影响群众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领导权、扩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面临话语内容理论性与普及性之间"貌合神离"、话语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词不达意"、话语体系传统与创新之间"势不两立"、说话者言与行之间"言行不一"等现实困境。以提高话语的艺术性为切入点、以推动话语体系转换为支撑点、以增强说话者综合素质为关键点、以满足群众利益期待为落脚点,是当前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会影响力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8.
围绕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分别从共时、历时和即时三种时态出发,对话语流脉、话语结构及话语权实践路径展开论述。历时话语权旨在理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并以话语的自信、自觉和自洽赋予主流意识形态新的生命力。共时话语权以“四个全面”总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展示了对话语系统性和结构性的顶层设计。即时话语权紧扣话语场域、话语主体、话语渠道和话语方式几个关键要素,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完成了静态“话语”与动态“权力”的叠加。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和底蕴,对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解读。在德里达那里,解构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一个解读文本的方法论的范畴,更是他不断试图介入政治领域、影响现实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解构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在于主张取消特权,更为重要的是它"点爆"了诸如"延异"、"踪迹"、"播撒"等意识形态范畴群,成为了意识形态杂交繁殖的思想场域。解构不断呼唤正义,成为一种让人渴望的"乌托邦",激发人向未来勇敢索要兑现正义的意识形态。当德里达运用其解构之思指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其幽灵化,同时也演化为德里达本人试图在改造与完善现有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国际"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因此,解构方法在解读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外,更可能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恶性拆解和断章取义,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文本内在的逻辑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整体性,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媒介的快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从多个领域入手净化网络话语空间。文章就现代传播理念的更新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