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典权保留论——从典权的制度价值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典权保留论的基本理论出发,着眼于典权的制度价值,指明了典权制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双向用益性价值,认为典权制度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迎合了社会现实需要,而当今社会也为其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土壤,因此,作为具有形式理性的物权法应该将其保留在用益物权一章。  相似文献   

2.
典权虽是我国古老而又独有的法律制度,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废除,直到如今《物权法》即将出台之际,典权制度才又被人们从历史的角落拾起,典权制度的存废问题自然摆上了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应该保留典权制度,但是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3.
典权制度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典权在解放以前就流传于民间.解放以后,土地公有和对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典权制度适用的基础不存在了,以土地为标的的典权被废除.但旧有的房屋典权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和城镇,老百姓之间依然还保留  相似文献   

4.
张敏  许光县 《政法论坛》2013,(5):154-161
以人身为客体的典权制度是清代物权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人身典权法律以贱民制度为法理基础,以白契制度为运行主线,以赎身规范为调整焦点,并受到满洲"最严主仆之分"风俗的深刻影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人身典权领域立法上的变迁,既反映了国家立法对白契典身制度的维护,亦昭示了人身典权的产生与废除对封建社会的巨大冲击。诸多典身诉讼中的援法与权断,则体现了清代司法与立法在人身典权领域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5.
"典"是中国传统且特有的特权制度,经历了社会习俗到成文法制度变迁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各个时期的立法者对"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典"的具体内容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典制度的法史学考察,在还原典制度本质的同时为我国典权制度立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典权存废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传统民法制度,但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设立典权的诸种社会及心理因素基本消失,对典权存废问题学界有着尖锐分歧。典权作为一种以用益为内容的担保物权,在现实条件下仍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典权独特的流转功能符合现代社会资本流动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有其用武之地,在立法上应予保留。  相似文献   

7.
死刑存置论和废除论是对死刑制度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理论,本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述,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评析。认为,鉴于我国现阶段某些极其严重的犯罪还大量存在的现实,并不盲目主张废除全部死刑适用,但是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的个别条款的死刑适用是否符合刑罚的理性依据,能否达到其一般预防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典权作为我国固有的物权制度,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典权概念的基础上,对清代典权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主张典权性质上的用益物权说,认为典权的根本性质是典权人行使的对占有他人所有的典物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物权制度。根据史尚宽先生的观点,典权关系往往是基于“囊中钱空,无以治事,转而谋诸所有之物,以其所有匡其所无”,又不肯抛弃崇敬祖先、重孝好名的传统观念而产生的①。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物权编曾就典权作出专章规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法典”被废除。最高人民法院1979年《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及1984年《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均对典权制度作了肯定。但实践中对典权与典当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最高司法、行政文件中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如…  相似文献   

10.
典权是我国传统的特有法律制度。随着我国民事立法的逐步完善,许多学者建议在我国未来的民事立法中确认典权制度,并论证了其可行性。我们对此表示赞同。在立法上确认典权制度,首先必须从理论上明确典权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拟结合我国的典权司法实践,借鉴近代典权立法,对典权的法律性质、设定、当事人的权利等基本问题作一探讨,并就此提出典权立法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典权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物权制度之一,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底蕴基础。虽然《物权法》对这一制度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一制度没有生存意义。本文从典权的历史传统以及特点入手,对典权制度进行新的历史分析,指出了典权制度虽经千年,但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仍然可以胜任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典权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物权制度之一,在中国民闻有着深厚的底蕴基础.虽然<物权法>对这一制度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一制度没有生存意义.本文从典权的历史传统以及特点入手,对典权制度进行新的历史分析,指出了典权制度虽经千年,但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仍然可以胜任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典权制度弊端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物权制度,在我国法制史上曾经历过从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过程。今天,在一些法律制度为适应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已经相继确立并渐趋完善之时,有学者主张,典权制度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既能满足出典人经济上的利益,又满足典权人占有不动产为使用收益需要的最理想的方式,建立典权制度应属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相反的角度对典权制度的弊端作一些法理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加入WTO后保留典权制度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云 《行政与法》2003,16(10):74-76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均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加之我国法律未对典权制度作详细规定,以致民众普遍对典权感到陌生,这些都是实践中典权纠纷相对较少的原因。但在现阶段,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推行,我国私有房屋大量增加,而特别是加入WTO后,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居民就业压力加剧和我国人才流动加速几个方面对典权制度产生的影响,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让典权制度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就典权与不动产质权作一比较研究,借以阐明典权制度重建之必要性,进而提出立法构想,以求对物权理论及立法之完善有所启示和帮助。全文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法、日之不动产质权及其差异;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典权制度之现状;第三部分就不动产质权与典权制度作一比较研究;最后则是关于重建我国典权制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典权废除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新宝 《法学杂志》2005,26(5):6-10
典权已经走向没落,典权传统功能已经丧失,典权制度自身存在固有之缺陷。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少量典权关系,可由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予以清理,制定相应司法解释予以规范调整,而不必在物权法中规定典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一、留场就业制度存废之争 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对“两劳”释放人员实行留场安置就业制度,在我国理论界和劳改、劳教机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即“废除论”和“保留论”。 (一)留场就业制度废除论 主张废除留场就业制度的主要理由: 1.留场就业制度所依赖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魏清 《法制与社会》2013,(19):31-32
典权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而在现今社会是否有必要将典权制度纳入我国现行物权法中,在物权法学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此篇论文将对典权制度是否有必要在我国制定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韩国典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物权性典权和债权性典权两种类型,且债权性典权的适用范围愈来愈广,已成为韩国居民居住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债权性典权关系中,韩国法律注重保护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典权人的利益,这与中国典权传统以来保护经济地位较弱的出典人的利益是完全相反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典人与典权人经济地位的差异越来越小,仅仅注重保护出典人的利益,无疑是片面的。笔者认为,借鉴韩国有关保护典权人利益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目前《物权法》的起草工作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品免检是一种制度,它是指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免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的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在其六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它的负面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产品免检制度废除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