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未成年人崇拜英雄、追求偶像的特点,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学英雄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具体化载体。北京市2006年启动了“英雄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创作,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英雄题材教材系列,通过读、编、讲、演、赛五个环节,让未成年人积极参加到自我教育中去,形成了丰富的“学英雄见行动”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良好习惯是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失误,不仅影响着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道德品行等也会有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在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长应该在言行上做好表率,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并正确运用惩戒手段。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某些行为是由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处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由于思维不成熟、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强烈,再加上社会化不完整,常常导致道德发展滞后、人格存在缺陷,从而诱发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拟补,共同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又有道德行为习惯反过来强化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品质逐步巩固、提高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既要注意知、情、意、信、行五种道德品质要素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性功能,又要发挥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具有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在基于网络而构建的虚拟社会中进行交往活动,正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现实社会交往、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意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关键是要站在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度,认清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灵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精髓,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础,塑造未成年人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前提是道德生活的需要和主体价值意识的自觉,长期反复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径。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演进需要四种力量的助推:历时性实践活动中的环境熏陶,有目的的价值教育,公众舆论评价与典型警示,重大事件所产生的观念震撼力。  相似文献   

8.
道德代价实质上是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在道德上的否定性方面,它是与人类追求的社会进步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道德价值和道德价值损失。因此,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其负道德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损害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导致道德主体的道德异化;损毁道德主体的精神支柱,荒芜道德主体的精神家园;错误道德主体的价值取向,引导道德主体走上发展的邪路。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享有和行使宪法上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时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会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这些限制一般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成未成年人独立人格形成的名义而提出的 ,因而使得未成年人享有和行使的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有了特殊性。然而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的特殊性有可能造成对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的不当制约甚至损害。因此 ,很有必要探讨对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限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论善恶选择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恶选择是人们对道德善与恶进行抉择和取舍的一种道德活动。道德选择的前提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实践创造了道德善恶选择的客观前提和主观前提 ,善恶选择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系统工程,主体是未成年人,但成年人构成了其发展的外在环境。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成年人应该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成年人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党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与党的纲领实践相结合,说理教育与实践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是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党寓思想道德建设于生产和革命实践活动之中,成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得最富特色和最有成效的时期之一。借鉴延安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现阶段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有效性,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探讨了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的相互关系。首先,论证了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双重性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公民道德人格的特征即为以良心和自律为主,在良心和自律中反映和遵从责任和他律。其次,分析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过程中慎独的必要性,指出责任和诚信共同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慎独”的意义。第三,分析了“慎独”作为有效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在塑造大学生公民道德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进而深入分析了自由作为和谐的公民社会的特性,也成为公民道德追求的价值目标,慎独的意义就是“人为自己立法”,从道德自律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心环节是“以人为本”;其基础环节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其特殊环节是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和心理特征。这三个环节是我们以往乃至目前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同时抓住这三个环节,并在薄弱之处多下功夫,下真功夫。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注重环境建设,强化育人氛围,对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担负起塑造大学生时代精神品格、促使大学生现代道德现念生成的使命,它突出、强调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以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的具体方法,就是按职业道德人格构成确定高校德育内容,以职业实践为定向,贯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品质养成、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与典型、理想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为投身国家建设、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权。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的享有和行使,对未成年人的一生乃至国家的发展关系重大。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既通过法律法规做了总的规定;又针对特殊未成年人包括流动未成年人、农村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人格特质上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低水平性以及自身学习的匮乏性决定了未成年犯罪人具有临时犯罪人格.临时犯罪人格有过渡性、动荡性、可塑性的特点.具有临时犯罪人格的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或犯罪后往往有所悔悟,易于教育和矫正.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内的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临时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19.
演讲式思想道德修养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养成、道德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活动而缺乏系统的理论灌输导致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活动化会加大学生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灌输和活动相结合。各有所长的思想道德修养授课老师组成相互配合的教学小组是实现这个结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不容乐观,德育审美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就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