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媒体作为典型的媒介传播正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技术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后传统社会的生态与情境,并将人类带入了微政治的全新时代。微政治不是传统的阶级政治,它是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力量嵌入并塑造的社会;是将普通人的日常事务纳入政策关切,从而带来治理结构转型的一场政治社会运动。微政治也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变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经久不衰地对政治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政治发展而言,俄罗斯要想建构真正的民主政治,就必须建构与转型过程相应的民主政治文化。事实上,自俄罗斯独立后开启了全面的制度转型以来,其政治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在叶利钦时期,自由主义的滥觞导致了政治文化的分裂;而在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主要运用权威主义整合政治文化,同时也并不否认民主主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王江荣 《法制与社会》2012,(34):228-22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成长的不同阶段,接受了层次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主体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的教育内容随主体一起迁入到新的环境中。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载体,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积累的文化通过濡化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文化迁徙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于不同的层次需要优化。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法律根植于社会,社会变迁与公法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变迁在制度、观念和应用等层面影响着公法的发展,公法对社会变迁具有推动作用。中国正在经历从政治国家一元社会向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存的二元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需具备建立市场经济和确立正确的政府理念两大要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与之相适应,中国公法应当在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这种变迁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文化是社会的灵魂,那么政治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的灵魂。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影响制约着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中国政治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和当代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并存的三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更高层面即是更注重构建和谐的政治文化。本文通过对三元结构的浅析,浅探政治文化三元结构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和谐的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浅析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阶级、知识分子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迅速地大规模分化和重组,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创新的推动者。本文指出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殊性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孟升 《法制与社会》2012,(18):170-172
政治认同作为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政治体制的一种从内到外的主观反映,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如何,特别是作为未来政治力量和社会建设代表的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必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本文紧扣主体与环境两条主线力图以客观的立场、理性的角度来揭示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多元现状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政治文化变迁的视角下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化变迁的主导;而三十年政治文化的变迁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其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是改造旧的政治文化,确立新的政治文化主渠道,传播和维持主流政治文化的主阵地,具有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增强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系统良性运行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制度的变迁,其功能从规范性为主向发展性为主转变,从社会管理的非人格化向人格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民初军阀割据是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在传统政治权成崩溃与现代政治权威重觅的磨合期出现了军阀,近代社会变革催生了军阀割据的生力军职业军人,中国社会的贫困又滋生了大量士兵,形成从军热,这三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军阀割据。军阀割据是近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价值重定的全面反映。军阀政治延长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使中国早期现代化再次受挫。这预示着近代中国必须继续"革命"(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取得民族独立,并树立民主政治权威后,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历史条件的变化中不断适应并寻求发展的。在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变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社会分层现状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舆论发展的新形态,网络舆论在继承舆论对政治作用一般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聚焦并揭露经济变迁中因权力纠葛而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通过政治民主化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再造和条件创造,通过反映社会权力的扩张趋势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现实支撑而对政府公共权力结构产生了多维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政府公共权力结构必然有所回应,从而发生权力分配从集中化到均等化的变迁,具体形态从科层制到扁平化的变迁,作用范围从"全能型"到合作共治的变迁。为了规范和引领上述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变迁过程,必须以职能转变为基础要件明确变迁方向,以电子治理为技术支持加快变迁速度,以法治化为约束手段规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政治管理历来是按纵向的“条条”和横向的“块块”组织起来的,其中横向“块块”就是区域化管理。在地方行政区域中,政治文化因素又是如何影响“腐败”这一政冶现象的,这就是本丈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中选取了地方精英理念、地方政治家意识等理念,对区域政治文化变迁和廉洁社会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新媒介的崛起为标志,第三代政治传播成为影响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它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关系,使政治生活变得更加复杂。认识和把握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基本特征,分析第三代政治传播对现代政治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运作政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三代政治传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政治传播媒介立体化发展、政治传播深刻影响政治关系、政治传播职业化发展、政治活动营销化、政治传播互动性增强等。第三代政治传播深刻影响着政治的诸多方面,包括对政治体系的影响,对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生活的娱乐化,使西方民主政治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循环过程等。  相似文献   

15.
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个人主义的人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现实的社会个人是政治(国家)的逻辑起点;政治是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体现与对象化,政治是人的社会存在与活动方式;根源于人的社会本性和政治本性的政治是社会政治,政治国家(即国家政治)的形成就是对社会政治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介于政治公共领域和私域之间的社会中间领域,具有非政治性、公共性、契约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它本质上蕴涵了人们为之努力了数百年的宪政理想,是消解现阶段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实现善治的最佳选择。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之间是一种交互同构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交相促进。正是在二者交互同构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迁。但目前我国有关非政治公共领域的立法明显滞后,现有的法律体系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现实需求严重不协调。因此亟需制定与宪政总要求相一致的、完备的、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为出发点,以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实行制约为中心的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法律体系,从而使非政治公共领域成为建构未来中国社会良性结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是指人群联结成社会系统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并与之产生互动作用。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 必然对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此文作者在回顾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历史之后,着重从法治的几个主要方面对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以期通过推进法治促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张桢 《法制与社会》2012,(29):158-159
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深入分析中国政治实践和权力渗透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家庭养是传统中国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造成传统家庭养老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个人并不是国际政治行为体,但这并不能否认人的因素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或国际社团,都是由人组成的。本文中的个人仅指那些不担任任何政治职务的普通国民,包括各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各行各业的公司企业的负责人、甚至包括家庭妇女。虽然个人不可能超越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国家总体结构的制约,但他们凭借集体或个人的力量,无论是在国内政治中还是在国际政治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晓安 《法学》2012,(3):143-154
社会信用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子系统,具有与母系统的自我相似性。这种家族相似性指出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但是,通过解构我们发现体系存在的法律生成障碍、结构虚空导致法律效力的软约束、结构模糊导致权力分配不确定、结构存在固有的不平等导致利益关系不平等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体系的建构既要反映信用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需求,又要遵循法律结构体系的生成要求;既要通过制度变迁调整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又要受制于固定不变的逻辑力量。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由不均衡向均衡状态的转变是信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压力引起的法律制度内在的变迁,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信用经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